因为第一时间合成并交付新冠病毒的关键基因,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大放异彩。这背后,就有张晔韬团队的功劳。张晔韬是金唯智公司从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定向”招来的,如今已是资深研发人员。
像张晔韬这样本地上学、本地就业,在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比例高达45%。去年,1.3万毕业生中,近一半选择留在苏州工作。
进校门就是进公司,
37所院校对接8000家企业
“机器人进课堂,模拟真实的生产线,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与节奏。这样的学生有多吃香?”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机电技术系副主任周利华伸手比出数字,“毕业找实习,平均1个人可挑4家企业。”目前,该校已与110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了3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绝大部分就在科教创新区。
今年3月底,与该校密切合作的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榜“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名单。名单上共有81家企业,苏州独墅湖科创区占其二。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探路科教融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有31所国内外知名高校、6所职业院校,以及8000余家企业;这里有苏州工业园区为推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设立的三大产业载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纳米城、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依托这些资源,科教创新区已初步探索出人才定制培养、校企协同攻关、企业家兼职教授、“科技副总”等多种产教融合模式。
“科教创新区的设立和演变,是伴随着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步伐和需求而演变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沈琰说,从“苏州研究生城”,到“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再到今天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三易其名的背后,凸显出循序渐进深化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
教育也要追“风口”,
共享课程“近水解近渴”
眼下,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历经漫长的研发期之后,逐渐步入产业化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但在供给端,国内职业类院校普遍缺乏针对生物医药技能人才的专业设置。“苏州市场需求量约4000人,而本地高校培养能力仅一半左右,未来两三年内,这个数字差将进一步拉大。”沈琰告诉记者,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出现了生产线工人“一人难求”的情况。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校合作发展局副局长严海清说,苏州提出要打造“十年破万亿”的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建立一个更加适应于产业发展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对于当下紧缺的生物医药技能人才,科教创新区首先谋求的是“近水解近渴”:针对辖区内院校,引导未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的逐步争取开设,鼓励已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的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未来还将尝试在部分院校适当增加相关通识教育课程。
“今年9月,我们将新增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生物药物提取与检测分析技术等课程,生物医药类专业总计达到5个,可能是国内职业类院校中最全最多的。”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蔡炳育说,“外包学院的宗旨就是‘为产业办教育’。”早在2012年,外包学院就探索与金唯智公司共建“定向班”,双方已累计合作培养学生123人。其中,96人被金唯智公司直接录用。
留住名校高材生,
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无论学界还是业界都已形成共识,产教融合不应局限于职业教育类的校企合作,而应上升为“整个教育体系与整个产业系统发展方式的变革”。
“要留住更多高层次人才,我们就要有更成熟的产业体系。”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蒋卫明认为,推进产教融合,政府不能缺位。政府应该是规划者、引导者和推动者。2013年,由苏州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2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中心成立后,累计培育纳米企业20余家,并为200余家纳米企业提供服务,一批优秀人才通过这一平台留在苏州。去年,科教创新区先后组织4场产学研对接暨企业服务会,组织200多家企业和10余家高校院所面对面对接。
记者 孟 旭
通讯员 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