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这些获奖研究牛在哪,快来看一看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江苏55项通用项目和1名人选获奖
2020-01-11 07:4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东南大学

  

  项目成员展示“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项目成员展示“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

  

  项目成员展示“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与收缩裂缝控制关键技术”。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刘莉 摄

  

  孙凌云教授团队攻克世界性难题。通讯员供图

  获7项大奖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4项

  此次,东南大学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4项。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龚维明教授团队负责的“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龚维明教授于1996年率先提出“平衡点”理念,项目团队历经20余年,形成了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该技术已被国内外500多家企业应用于国内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和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2000多个工程,解决了重大工程深基础承载力测试的技术难题,并创造了多项世界测试纪录。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吴刚教授团队负责的“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历经十余年,在结构检测评估、可控高效加固和复杂条件加固等三方面取得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于全国90%以上的地区,并在铁路、公路等500余项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加平教授团队负责的“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与收缩裂缝控制关键技术”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组历经20余年,实现了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可计算、抗裂性能可设计;发明了4类抗裂功能材料;建立了高抗裂混凝土设计方法与抗裂能力调控成套技术。理论方法被2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采用,成果应用于兰新高铁、港珠澳隧道沉管、地铁车站等100余项重大工程。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黄庆安教授团队负责的“高性能MEMS器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南京大学

  摘得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此次南京大学共获奖3项,分别为环境学院李爱民教授团队项目“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团队项目“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大气科学学院马库库马拉教授团队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南京大学牵头的“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项目针对淮河流域“基流匮乏、生境破坏、污染重、风险高”等特征,创新实践了基于“三级控制、三级标准、三级循环”的闸坝型河流治理模式,研发了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工程示范及规模化推广应用,有力支撑了淮河污染最重二级支流贾鲁河的水质达标和水生态系统健康恢复。项目在多个省/市建立73项推广工程,规模累计209万吨/天;近3年处理废水量达15.7亿吨,削减COD约22万吨、氨氮约1.38万吨,为我国闸坝型河流治理与水质改善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与示范。

  十多年来,李爱民及其团队在控源减排上突破十多项关键技术,获国家专利200多项。

  鼓楼医院:18年磨一剑,新技术攻克世界性难题

  历时18年研究,在49项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及其他科研资金资助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团队攻克了异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红斑狼疮的世界性难题,获得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难治性患者预后差,两年死亡率高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病,我国有120万患者,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孙凌云介绍,该疾病好发于青年女性,难治性患者预后差,2年死亡率高达35%,却一直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常规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来治疗,有效率70%,但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多,如感染、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等,且仍有30%的患者各种治疗无效。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近年来用于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虽有效率达40%-60%,但移植相关死亡率高达6%-12%,感染发生率60%-90%,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也高。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难,排斥反应发生率高达40%,移植相关死亡率30%-50%,限制了它的临床使用。而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也是除了造血干细胞以外的另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从各种组织中得到,比如骨髓、胎盘、脂肪组织等,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损伤组织修复功能和免疫抑制能力。

  18年研究攻克治疗难题

  在49项国家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下,孙凌云教授团队开展了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SLE的临床研究,历时18年研究,攻克了异体MSC治疗难治性SLE的世界难题。

  团队首次将异体MSC应用治疗难治性SLE,疗效显著,有效率达60%,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5年死亡率从45%降低到16%。异体MSC治疗拯救了许多重症患者的生命,也为其他难治性自身免疫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团队开展异体MSC治疗难治性SLE研究病例共523例,已推广应用到35家省内外单位。

  对于此次获奖,孙凌云教授非常激动。他说,18年的研究过程中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最终将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带向临床,造福患者。他们将攻坚克难,加速我国干细胞产业研发的进程,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红斑狼疮的新药开发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南京工业大学

  环保成果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邢卫红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面向制浆废水零排放的膜制备、集成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成果针对工业废水减排需求,提出了以化工产品生产方法将“制浆废水吃干榨尽”的研究思路,发明了膜法制浆废水零排放新工艺,将工业废水变成净化水资源化利用。相关成果在制浆造纸、精细化工、盐化工、医药工业等废水资源化中得到推广应用,累计减排废水1.3亿吨、COD 7000多吨,环境效益十分显著;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农业大学

  周光宏教授团队成果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和徐幸莲教授团队成果“肉品风味与凝胶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团队历时20年,围绕长期制约肉品产业的技术瓶颈不懈攻关,摸清中式肉品风味“家底”,揭示了中式传统腌腊肉制品风味形成机理,研发出现代加工工艺;阐明西式低温肉制品凝胶形成新机制,研发出凝胶品质控制关键技术,解决了西式肉品“水土不服”的难题。

  肉品加工是我国农产品加工及食品行业的支柱产业,产值达1.3万亿。在中国老百姓的餐桌上,传统腌腊肉、西式低温肉占了肉制品的大半。腌腊肉制品风味浓郁,但长期以来“家底不清”,风味形成机理不明、加工技术落后、品质难以保障;西式低温肉制品质构适口,但引进后“水土不服”,出水出油严重、货架期短、制约产业发展。

  面对传统腌腊肉制品“家底不清”的问题,周光宏教授团队经过长期科研攻关,首次阐明了传统腌腊肉制品的主体风味形成取决于“内源酶”的作用,否定了传统的“表面霉菌起主导作用”的传统认知。

  据了解,团队依托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雨润、艾博、华统等30多家肉品加工领军企业在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技术集成应用方面进行了20年余年的联合攻关,研发出肉品风味与凝胶品质控制关键技术,上市新产品75种,授权发明专利31项。

  本版撰稿

  通讯员 唐瑭 周爱平 许天颖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静 戚在兵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