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教育部发文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大学的课怎么上
2019-12-05 07:1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杨频萍 王 拓  
1
听新闻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日前发布,要求高校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并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教授上课等“硬”规矩。

  大学课程如何挤“水”添“金”?记者前往省内多所高校进行了采访。

  评选“金课”给学生“增氧”

  “艺术鉴赏课就是看看电影,期终考试就抄几段影评。”“老师上课,就是把课本内容给搬到PPT上。”在很多高校,学生的评价中少不了这样的“水课”。

  所谓“水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将之描述为不用心的课、技术含量低的课、过时的课、没有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课。记者了解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提高教学内容难度、选用高水平教材等成为江苏各高校课改关键词,淘汰“水课”、评选“金课”正在进行中。

  什么课程才算“有含金量”?“首先要有‘抬头率’、能吸引学生,而这只是基础。”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徐骏告诉记者,南大“金课”要体现在学生欢迎、同行认可、校友满意3个维度。“我们会把课程送到同层次高校委托组织盲审,还会请校友评价,调查课程对其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多大帮助。”

  南大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有门“红楼梦研究”课风靡校园。学生刘玥彤说,苗老师研究的是小说,但课上不是简单讲故事,“比方说,贾宝玉、神瑛侍者、补天顽石和通灵宝玉之间的关系是‘两两相对’还是‘四位一体’?红楼梦写了多少人物,如何去统计?这些都需要运用学术方法进行深入挖掘。”这一过程,也逐渐培养着学生们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门课程应该包含完整、系统的学术训练。”苗怀明会给同学们布置相当繁重的作业。比如一门关于明清史的课程,近40名学生按要求交上了超过百页的研究报告,他改作业用了几乎半个暑假。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施大宁看来,所谓“金课”,必须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统一,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激发学生学习的挑战性,“像开设通识课,不能简单理解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而是应注重提升学生思维表达、培养学生好奇心和创造力,通过多学科融通,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去启发学生智慧。”

  引入竞争机制淘汰“水课”

  建设“金课”不仅要从内容本身着手,还要注意教授方式。“如果仅是讲授式教学,24小时后的知识留存率只有5%,而实践练习可将之提高到75%,内容立即运用更可将之提高到90%。”施大宁认为,目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占比仍不足20%。

  “没有真正的‘水课’,只有‘划水’的教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说,任何教育改革的核心都是“人”,要引入竞争机制来铸造“金课”。

  “快快,慢了就抢不到了!”电脑前,南信大龙山书院的同学们正不断刷新网页。3秒后,“网红”徐飞等老师的大学物理课程就被“抢购”一空。本学期南信大不少公共基础课由学生试听一周后自主选择,自教师“竞争上岗”“挂牌授课”后,该校学生上课“抬头率”显著提高。

  在南京大学,50门课程经过多道环节的严格遴选,成为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在南信大,近200门校级、院级具有挑战性的“金课”陆续上线,由校内外专家名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根据教育部的实施意见,到2022年,全国将建设1万门国家级“金课”、1万门地方高校“金课”,线上大量校本慕课将成为线下“金课”的有机补充。

  课程“黑匣子”需要过程评价

  苏州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钱家伟,入学两年多来已作为主要作者之一在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两篇论文。他的科研灵感正是源于医学部王建荣、周泉生两位特聘教授的“新生研讨课”。王建荣告诉记者,生命医学中的突出难点和百姓的关注重点都是教学的引子,没引子上不好研讨课。

  现实中,很多高难度有质量的课程也不是总能受到学生欢迎。南京一所省属高校的老师告诉记者,有老师精心设计了一门“翻转课堂”课程,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相关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并发言演讲,“学生意见很大,感觉太难了,怕考不好影响学分绩点。”

  这样的争议,其实涉及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如何评价一门课。现实情况下,很多“水课”的学生评价分数比较高。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梅锦春说,“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水课’往往排名靠前。”

  “课程本身就像一个‘黑匣子’,对高校来说,最重要的是过程的评估。”徐骏告诉记者,南京大学正推动建立课程大数据评价平台,“每门课需要校友、学生、同行的评价,设计科学的问卷,连续获差评课程将被淘汰。”该校还建有校、院两级课程督导团,尤其关注学生评分较高和较低的课程。

  打造“金课”,需要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设计。在南大,教师要新开课程必须通过院系教学委员会或学校的审批,“一定要讲清楚这门课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和作用,课程最终要落地为学生的获得感。”徐骏告诉记者,南大教务处联合教育研究院进行大学生学业跟踪调查,看课程究竟带给学生什么,从而评判其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施大宁说,拿“双创”课程来说,南航计划安排15个课程模块,面向60位学生拿出60种个性化方案。“课程需求多元化,我们要努力满足每位学生发展的需要。”

  记者 杨频萍 王 拓

  >>> 短 评

  课程“脱水”,要让师生走出“舒适区”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后,关于“教育部发文消灭本科水课”的微博话题,已有3.6亿的阅读量。

  课程改革并非新话题,但“水课”一词却像一把利刃,直刺高等教育质量之痛。

  “课程脱水”是个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硬骨头。课程的指向应该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而目前很多大学课程的设置管理却基于“人”的管理,是为了满足教师工作量而开课,为了满足学生学分要求而开课。一些重复设置、内容过时的课程本该淘汰,但因为不愿触碰老师的利益,而不敢主动淘汰。

  大学课程改革,要让师生走出“舒适区”。既要让混日子的学生混不下去,也要让不上心的老师没有退路。大学不是不思进取者的温床,而应是求得真学问、砥砺真本事的“炼炉”。 杨频萍

标签:学生;评选;课程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