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中华文明的避难所、大后方,在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南逼之下,在汉文明一次又一次的南移之中,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开发、拓展和提升,江南变得日益成熟,可以说没有南渡的移民,也就没有今日江南的风姿绰约和形象鲜明。西晋的“永嘉之乱”,唐末的“安史之乱”,北宋的“靖康之耻”,造成了我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而“永嘉之乱”造成的“衣冠南渡”,可以说是开启了江南大开发的序幕。
那么问题来了,永嘉南渡,渡了多少人呢?
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曾在《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徒》一文中以《宋书州郡志》侨州、郡、县之户口数当南渡人口之约数,推断出“截至宋世(南朝宋)止,南渡人口约共有九十万”,另一位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推算也与此持平。
10月30日上午,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人文江南”分论坛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发表主题为《东晋南朝南迁人口及其后裔数量需要重新估算》的演讲,作为谭其骧的弟子,他在老师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后认为,至南朝宋时,永嘉南渡的移民至少有200万。
“其实,对于90万的结论,谭其骧老师也认为‘实在很不严谨’。”胡阿祥教授说,这一推论最重大的贡献,在于找到了一种相对可靠的,对这次移民进行数量分析的依据。
胡阿祥教授进一步指出,谭其骧先生、周一良先生对于西晋永嘉丧乱以迄刘宋大明年间侨人数量的估算,原其本意,只是为后续的研究,包括分期与分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已,相关的侨人数字并不能坐实。讨论东晋南朝南迁人口及其后裔的数量,《宋书州郡志》 所载侨州郡户口数字不宜简单直接,即尚需考虑到其数字的复杂性,还需引入一些历史人口学的理论与方法。
他分析说,《宋书州郡志》所载侨州郡户口数一般被认为是大明八年(464年)的数字,其时距西晋永嘉丧乱已有百五十年。这些侨州、郡、县的户口既包括历年来的移民,也含有这些移民定居后繁衍的后代。以首批到达的移民为例,如果他们在定居后以千分之五的年均增长率繁衍的话,150年内人口总数已经增加到2.11倍了。
胡阿祥教授介绍,他以今山西省域为例的侨流人口输出地估算、以今安徽省域为例的侨流人口输入地推算为200万。胡教授说这结论并不孤单,葛剑雄先生在他的《中国移民史》中也提出过到南朝宋大明年间,北方移民及其后裔的总数至少应是200万左右,而且“200万无论如何只是一个下限”。
不过,胡教授特别强调,无论是葛剑雄先生的总体估算,还是他以输出、输入地的估算,仍是相当粗略的,更加细致的、分期与分区的估算,“还有待于今后有志于此者的成十倍的努力”。记者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