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下午,在无锡举办的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进行高端对话,中外学者围绕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江南文脉的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江南文脉与美好生活等5大主题,探讨江南文脉如何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在自信与交融中烛照当代、拥抱未来。
江南,是饱含诗意的美好生活
覆盖沪、苏、浙、皖四省市,穿越3000年厚重历史,江南文脉是一本读不尽的书。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概括江南文脉,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选择“诗性”这个词。他说,西方主流文化是理性文化,特点是讲规则、重契约,但也带来了刻板和机械的现代病;而江南文化则是一种诗性文化,更感性灵活,使人伦关系更有弹性,发扬江南文化对于全球化有借鉴意义,用这种包容与圆融处理国际关系,会让世界更美好。
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程章灿看来,江南文脉带着书香。江南书籍世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唯一的江南弟子言偃,从此编书、抄书、藏书、著书等所有与书有关的东西就成为江南的生活方式之一,“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程章灿用这副对联说明江南人对书的热爱,“沉浸在书香当中,这就是江南人的美好生活。”
然而江南人从来也没有忘记“家与国”的辩证关系,每当神州板荡、国家危难,江南文人总会挺身而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朱万曙说,陆游、辛弃疾等用爱国诗词书写对国土沦丧的忧愤,无锡东林书院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记录着江南学子对国家的赤胆忠心,明清鼎革之际大量江南文人壮烈殉国,晚清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江南文人拿出文韬武略投身救亡图存。“江南是安宁温暖的家,但江南人从没有忘记国家情怀。”朱万曙说。
江南,用历史底蕴滋养未来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一体化”“高质量”就成为发展的战略定位,文化引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鲜明特色。历史底蕴如何推动江南地区更好地走向未来?江南文脉的当下价值有哪些?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武指出,江南有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有超强的融汇能力,近代以后更融汇东西方文化,在对接世界中实现自身发展,实现了有容乃大。同时江南的商品经济自古以来非常发达,即使是戏曲、小说这样的文化产品,也通过市场实现繁荣。开放、融汇和市场化,是江南文化的特质,也是长三角这个区域共同体赖以成立的灵魂。
长三角一体化也为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李仁群说,长三角一体化为徽商取长补短、追赶时代步伐提供了机遇。他说:“我们既要看到历史上徽州地区取得的辉煌的文化成就,也要认真反思徽商在发展过程中所背负的历史包袱,江南文明的当代发展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区域共话文脉传承,共促文化创新,将使江南作为一个整体获得更大发展,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江南,要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世界
在全球化、城市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中华文明还是其内部的地域文明,都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以什么样的状态面对世界。
莫斯科国立大学全球进程系教授Tatiana Shestova对江南文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江南文化就好像是一条长长的河流,但是这条河流最终要汇入全球化的大海。本地文化融入全球的文化,就像百川归海,保留各自面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终将为全球文化作出贡献。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黄勇开玩笑说:“我既不是江南人,也不是江北人,我是江中人,因为我家在崇明岛。”如果把文脉比喻成血脉,那么江南文脉是中国文脉的一部分,中国文脉又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都是贯通的。他说:“江南文化是在开放中融汇而成,所以我们在强调它的独特性时,更要保持它的开放性,吐故纳新才能完善提升自己。”
“全球化会不会导致文化同质化曾是一种普遍的担心,但是从包括韩国在内的亚洲四小龙来看,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并没被西方文化取代,反而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同,让更多人自豪。”韩国伦理学会会长、韩国交通大学教授洪勇赫说,保持鲜明特色融入全球化,进而参与多元性世界文化蓝图建构,在这样的进程中会让一种文化感到自己的力量,进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记者 王宏伟 顾星欣 徐宁 于锋 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