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如果在江南还没有找到诗意生活,你又到哪里找呢?
2019-10-29 19:1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顾星欣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0月29日讯 “如果在江南还没有找到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你又要到哪里去找呢?”——古老的江南文脉,不仅存在于历史之中,更应当以一种鲜活的姿态活在当下,融入美好生活。10月29日下午,在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的第四场高端对话中,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就江南文脉与美好生活的关系进行了一番饶有韵味的对谈,梳理历史、展望未来,启人深思。

  

刘士林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江南文脉的特色,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选择了“诗性”这个词。他做了一个对比:西方的主流文化是理性文化,特点是刻板、重契约,处理事情比较僵硬和机械;而江南文化则是一种诗性文化,更加灵活,处理同一件事情时更有弹性。“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着诸多矛盾。江南文化如果可以进一步发扬光大,不仅对我们处理国内关系,甚至对于处理国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借鉴与启发。不是冲突,不是非此即彼,这样的态度与智慧,会让世界更加美好。”

  诗意生活的基底,也同样能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刘士林说,自己特别佩服的是明清时代的江南中心城市苏州:虽然看上去很“柔顺”,但是苏州人不仅生意做得好,宰相出得多,学问也做得好。这种对美与生活的热爱,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比如写《闲情偶寄》的李渔,一生颠沛流离,但是他始终没放弃美化生活,体验生活。”

  

刘伟冬

  “江南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江南人在思想观念、文化技术等方面常常引领风气之先,创造了美好生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说,“绘画方面有一种江南图式,影视方面有一种江南叙事,但江南更重要的是一种审美的价值取向,精致、唯美、平和、细腻、温馨……这些美好品质,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中的优秀部分。”

  在刘伟冬看来,江南文化既是地域的,更是文化的,还是历史的,包括所承载的文化气质和文化自信。他说,自己的老家南通在清末时因为张謇先生“实业救国”而兴盛,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当时,包括上海、南通、无锡等地,吸收了许多外来语词汇并融入当地生活之中,体现了江南文化海纳百川的气度。展望未来,刘伟冬对江南文脉内涵的当代延伸报以极大期待。“当前,中国文化已经走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要把江南文脉这样的自信姿态延伸下去,将更多中国的文化语言,以及观念与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去。”

  

戴鞍钢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戴鞍钢教授提醒大家要关注江南文脉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江南的山水哺育了江南的文化。经济发展到今天,自然环境与美好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指出,最近长三角地区正在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美好生活离不开物质生活,文化可以为创造美好的物质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努力传承和发扬江南文脉的精髓,为加快美好生活的进程做出更多贡献。”

  

程章灿

  “读书”,则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程章灿所拎出的江南文脉关键词。他说,江南书籍世界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时期,孔门唯一来自江南的弟子子游就以“文学”见长,这也奠定了江南人善于读书、热衷典籍整理与传承的传统。编书、抄书、藏书、著书……凡是与书有关的,几乎已经成了江南人孜孜不倦的生活方式。从明清时代开始,江南的读书人就有一个理想,要有一个书房。在书房里面可以安心读书,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写作,是江南美好生活的习惯。“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程章灿用这幅对联把江南人对读书的热爱形容得淋漓尽致。“沉浸在书香当中,这就是江南人的美好生活。”

  风雅富庶的江南,有着动人的面貌,可谓“一言难尽”。最后,这场对话的主持人,国家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用一个“韵”字来形容江南文脉的核心之旨。韵味无穷、气韵生动的江南文脉,始终洋溢着鲜活的生命状态。

  记者 顾星欣/文 赵亚玲 邵丹/摄

标签:江南;文脉;生活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