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省级监测得分连续两年保持苏北第一,在苏北首批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近年来,淮安教育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向建设全面现代化的转型,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教育人应该牢记使命、弘扬担当、做好本职,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淮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张元贵的话语铿锵有力。通讯员 华跃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王赟 张琳
优路径:
完善顶层设计,凝聚工作合力
淮安地处苏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教育发展,规划先行。2015年8月,张元贵调任淮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作为全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他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谋划推动淮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几年来,淮安出台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城区基础教育发展、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等系列事关淮安教育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文件,淮安教育发展环境显著优化。研制出台了全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确立了全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十大工程”,为淮安教育发展进行谋篇布局。
强基础:
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综合实力
“做教育工作,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情系群众需求,努力推动教育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张元贵这样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难题。近年来,淮安在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上创造了卓有成效的区域经验。
一方面,确保所有孩子“有学上”。2016年开始,淮安教育进行布局调整优化,全市“十三五”期间规划教育项目230个。2018年,淮安在全省率先完成“全面改薄”任务。近四年,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200多所,新增学位6万个。
另一方面,逐步实现“上好学”。淮安将集团化办学作为扩大优质资源供给的重要抓手,全市建立55个小学教育集团、34个初中教育联盟,在全省率先建立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全纳”模式,带动了一大批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加快发展。同时,组织市区优质学校挂钩帮扶重点中心镇的23所学校,以点带面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淮安建立“最美教师”“师德标兵”等常态评选机制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从教氛围。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同样,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一个孩子也不能落下”,张元贵说。淮安近年来建立随迁人员子女教育同城待遇机制、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机制、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困难家庭子女帮扶机制,全市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抓突破:
深化教育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淮安将深化教育改革作为关键举措,形成了系列特色做法。张元贵说,“优秀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应该是素质教育水到渠成的结果。”
近年来,淮安积极实施育人机制改革,着力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实施“广德育”工程,打造8个“德育项目+”育人平台;着力推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实施“广阅读”工程;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18年淮安中小学“一师一优课”获评部级优课数量居全省第二;着力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全市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身心健康、体格强健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张元贵说。针对课程缺乏保障而造成的学生素质短板问题,淮安2016年启动实施中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所有普通高中招生实行一个批次、按志愿、择优录取。2017年起,体育艺术中考全面实施电子化考试;2019年体育中考分值由40分提高到50分,增加了初二阶段考试。体育中考改革有力增强了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的学生健体意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019年全市体育中考满分率为62.15%,比2017年20.8%的满分率大幅提升近42%。
以中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基点,淮安对学校从质量提升、特色发展等方面实施综合考评。“评价制度的改革,端正了教育评价的指挥棒,让教育本真逐步回归,促进了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办学。”张元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