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热血正当时,星辰大海是征途。6月20日,省内多所高校举行了2019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毕业典礼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追梦长空、扎根大地、驻守高山……老师、校友讲述“过来人”的故事,那些历经时光淬炼,依然灼灼其华的宝贵精神,被毕业生们放进行囊,带向远方。
老少接续,航空燃情逐梦“大飞机”
今年,南航有近300名毕业生将进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国产大飞机的研制和推广。“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南航的学生很棒!”现场这位“自卖自夸”的老师,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93岁的退休教授乔新,他也是我国第一架强击机强-5副总设计师。
1927年出生的乔老师,已经坚守教学岗位68年,他今年也有自己的博士生毕业。乔老师曾亲眼目睹泸州轰炸,火光冲天,触目惊心。“当时的中国没有空中力量,无力反抗日军轰炸,我当时就决心航空报国,考上了北大、国立中央大学,我都不去,选择了当时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
在南航任教期间,乔老师调任到沈阳设计强-5强击机,“我带着南航60个大三学生、12个大四学生,共72名‘弟子’在研发基地一起艰苦奋斗,1958年开始研制,从草图设计、到概念设计,直到做出样机送到北京。”1985年,强-5强击机获得了中国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弥补了国家对超音速强击机的需求,成为了中国第一种出口的作战飞机。
“一个追逐于时代脚步的航空人不能停留于过去,要时刻关注社会需求的现实,为人民服务。飞机设计师要与工业生产结合、与信息业的发展结合。” 乔新说,当年落后的技术没有挡住航空人奋发向前的决心与步伐,如今中国航空航天发展迅速,有了航空小镇、无人机小镇,当代航空学子应该把握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希望更多大学生坚守航空梦想,让祖国的航空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完成超越。他表示,今后如有需要,仍会继续教学,传承航空精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张冶告诉记者,入职商飞,是圆了入学时的梦想。“2015年高考结束时,她从招生老师那里惊讶地得知,国内这么多客机,竟然还没有国产的大飞机。”未来她将在中国商飞参与国产大飞机的试飞工作。“在南航耳濡目染,我也有一颗航空报国心,商飞是一个民族的航空品牌,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发地,中国民航有望在将来不再依赖于从国外进口的客机,我知道,这离不开我们年青一代的接续努力!”
气象万千,高原上绽放平凡的美丽
刚毕业时候会面临什么?当天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991届校友、西藏气象局气候中心首席高工卓玛回想起28年前的画面。
1991年,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珠峰脚下,日喀则定日县气象局,海拔4500米,年平均气温2.8℃,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6.8℃,年大风日数80天以上。刚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的卓玛发现,现实远比自己想象的可怕。
大风每日呼呼肆虐,可以吹倒站里的大铁门,甚至掀翻屋顶铁皮,顺风像是跑步疾飞,逆风则寸步难行……定日气象站作为国家基本站,要24小时昼夜值守,每小时进行一次观测场巡视,确保仪器运行正常、观测数据客观真实。
“回想自己第一次独立值守‘大夜班’,凌晨2点观测,夜深人静,只有天上的星星看着你,远远的山谷中还不时传来狼群的嗥叫声……我咬紧牙关走出值班室,打着手电筒,按照带班师傅的教导,认真观测、准确读取数据、仔细记录,做完所有的事情确保无误时才发现手心都是冷汗”然后静静地守班,继续完成巡视,早上5点、8点的观测,轻松愉快的迎接了那一天的黎明和日出,卓玛笑道,这个经历一直特别难忘,从此好像再也不会有什么事可以难倒自己。
“‘高海拔、高标准,缺氧气,不缺志气’的高原气象人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一则天气预报可能只有几十个字,它的背后却离不开长期积累的海量观测数据,更离不开成千上万坚守在各地观云测天的气象工作者。”卓玛深情地对学弟学妹们说,“今天的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相信你们将以最饱满的热情,拥抱现实,在不同的岗位发挥重要的作用。”
多到田间地头,推动农业开花结果
“我们搞农业研究的,要多到田间地头,才能获得实际的结果。”当天,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典礼上播放的《我爱你中国》南农版MV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豆遗传育种学家盖钧镒成为了一位特邀参演嘉宾。
如今,83岁的盖钧镒院士依然每天坚持来到位于校园里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多年来,他搜集、整理大豆种质资源2.5万余份,主持参与育成了2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推广种植5000多万亩,实现产业化。
每年毕业季,盖院士都要和毕业生一起,在熟悉的主楼前,合影留念。“我是1957年从南农毕业的,之后留校任教,从事科研。如今,我学生的学生也都毕业了。”站在农业科研的高峰,盖院士也不忘教书育人的使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农学接班人。又到毕业临别时,院士语重心长地对青年学生们说,“孩子们,你们要记住,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盖院士将自己一甲子的岁月,都献给了一粒小小的大豆。“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在中国将大豆加工成食品,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要让中国的老百姓,吃着中国豆子打出的豆浆、磨出的豆腐。”
这首MV,展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农人重农固本、耕读传家,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广阔天地坚守和付出,他们让老百姓“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有了底气。人民的衣食铭刻心中,祖国的强盛身当重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当天毕业典礼的现场,3300多名毕业生深受感染,再次起身合唱。即将奔赴祖国各地的他们,用歌声传递深深爱国情,传递“初心不渝,扎根大地”的使命和担当。他们即将续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记者 杨频萍 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