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至,仲夏始。正是“三夏”大忙时节,由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与省测土配方施肥协会在仪征联合举办的水稻侧深施肥现场观摩会日前把技术送到了田头。
“水稻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生产习惯施肥量大、次数多。”省耕环站站长梁永红表示,侧深施肥技术就是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复合肥一次性定量、均匀地施加在距离秧苗根部5厘米左右的位置,并伴随着水稻的生长缓慢释放肥力,供水稻生长所需。能够延长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机插秧与施肥一体化,减少养分流失,节肥两至三成,从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肥料是作物的食物,没有科学施肥,粮食就会营养不良。如何科学施肥、实现减“肥”增效?农业大省江苏,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
近年来,我省化肥使用总量和单位面积使用强度呈现“双减”态势,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实行农艺农机深度融合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成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一项关键举措。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省单位播种面积化肥使用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为推进化肥减量,我省农业部门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形成了“秸秆还田+配方肥”“秸秆还田+侧深施肥”“藕虾共作”“稻鸭共作”等技术模式。
前几年,仪征康盛谷物土地合作社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依托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和智能配肥机为社员开展个性化配肥服务,解决了施肥总量和氮磷钾配比的科学性及配方肥应用到位问题。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机插秧的普及,如何推行机械化施肥,做到科学运筹肥料,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科学施肥,成为合作社水稻生产上面临的难题。
每到水稻插秧季节,因夏种季节紧、受人工和机械限制,合作社负责人周丹就发愁了:1000多亩水稻按常规方法施用基肥后再整地插秧,整个周期长达5-10天,既耽搁时间,又可能导致肥料随水流失。
去年,合作社在当地耕保站指导下,开展侧深施肥示范推广,在常规插秧机上安装一套施肥装置,做到不再在整地前施用基肥,而在水稻机插秧时同步侧深施肥。试用结果表明:深施肥好处多多。周丹深有感触地说:“一是省工,在插秧的同时就把肥料施下去,和常规作业相比,一亩田要节省人工、机械作业费20-30元。二是省肥,肥料利用率高,与常规施肥相比,基肥用量可以减少30%左右,一亩少施配方肥7.5-10公斤左右。三是增产,秧苗返青快,分蘖早,相对延长有效分蘖时间,为获得足穗、大穗创造了条件,亩增产5%-8%。四是增效,由于省工、节本、增产,比常规施肥亩增收可达150-200元。”
侧深施肥技术推广并非一帆风顺。机插秧作业了两天,插秧机手就擅自把施肥机械拆下来了,因为施肥机械安装后他们上秧没有以前方便了,特费劲,装的秧也没有以前多,作业不习惯。周丹发现后,与机手会商,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只要改变上秧节奏,不在插秧过程中上秧,到田头拐弯机头抬起来时上秧,就很方便不再费劲了。习惯成自然后,机手就乐意接受这项技术了。
今年,康盛合作社新增两套侧深施肥装置,流转承包的1000多亩水稻均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周丹预测,仅侧深施肥一项,今年千亩水稻节肥就可达1万公斤,节本增收15万元。
记者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