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这匹“战马”为何撼动人心
2019-06-13 07:5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 慧  
1
听新闻

  

  一战的硝烟弥漫在舞台上,历经劫难的乔伊在战场上突围飞奔挣扎嘶鸣,台下观众的情绪也随着它的命运而一起一伏……6月6日—16日,舞台剧《战马》在江苏大剧院连演十场,国外高水准团队加上斯皮尔伯格同名电影的加持,让该剧亮相之后引发了朋友圈刷屏。没有明星撑场、小众的战争题材加上并不热门的话剧表现形式,这匹“战马”究竟为何能受到人们的热捧?

  舞台剧《战马》改编自英国桂冠作家麦克莫波格创作于1982年的同名小说。该剧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从一匹名叫乔伊的马展开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艾尔伯特与他心爱的马儿因战争分离,又再度重逢的感人故事。该剧自2007年在英国首演以来,已累计获得全球24项戏剧大奖,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事件,被称为是“世界舞台表演的奇观”。这一现象级IP也吸引了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关注,由他执导的同名电影《战马》于2010年上映,在影片中,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明星“卷福”“抖森”都有着精彩的演出。

  《战马》的主题是反对战争。 “为什么一战已经远去了100年,我们仍然在谈论它?经历了战争的硝烟,方知和平的美好。这是一部关于爱与和平的作品,也蕴含着对忠诚、战争和死亡的思考,传递了拼搏、坚韧和友爱。”《战马》中文版导演王婷婷说道。

  整部剧中,名叫乔伊的战马是舞台上的绝对主角,它的表现令人惊叹。无论是在舞台上屈起四蹄匍匐爬行,抑或是拉长脖颈地激烈嘶叫、四蹄生风地不停奔跑,以及内在坚毅、伤感、温情、暴烈的情绪,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让所有观众认为它就是一匹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真马。让马偶在舞台上“活起来”并非易事,据舞台剧《战马》中文版制作人李东说,“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为几十年来中国话剧欠缺的舞台技术买了一单。”

  战马高2.4米,体重约54公斤,3米长,由藤条、铝条以及皮革等织物构成,表演时由三个人合作操纵,一人控制马的头部和耳朵,另外两人钻进马的身体,一个控制呼吸和前腿,一个在后部控制尾巴和后腿。在表演中,三位演员不能互相看对方,全凭经验和默契。中方木偶导演刘晓邑说,战马的操纵演员是从1500名报名者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兵强将”,大家经过了500多天的艰苦训练,一起去马场养马、喂马、遛马,和马生活在一起,观察马的肌肉、骨骼、走路姿态、生活习性再到情感表达,这在国内的创作环境里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战马》是马偶与演员的完全结合,舞台上的马偶演员就是‘马’。” 经过无数次的演练调整, 马偶坐立奔跑、喜怒哀乐的各种细节早已为演员们烂熟于心。刘晓邑认为,马偶虽然没有生命和语言,但可以发挥强大的舞台表现力,反而可以呈现出超出生命的舞台表达。

  马偶表演,对演员来说是特别的体验。操纵马头的唐鹏认为三个人演活一匹马,彼此间的默契最重要。负责操纵马前腿的姜浩,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坦言,刚开始接到这个“不露脸”的角色之后,心有不甘,但一路巡演下来,内心的自豪感却升腾起来,“也许其他演员演绎过各种角色,而我可以骄傲地说,我连马都能演!”

  当然,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这部《战马》想打造的是一部大人孩子一起看的作品,演出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前来观看。但事实上,《战马》带着深厚的英国文化烙印,如何克服文化差异,理解故事所处时代背景,对孩子来说,显得有些困难。观众吴女士表示,这部小说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台词的翻译腔和表达方式总是让人觉得有点疏离感,有一些出戏。

  从首演开始,该剧总制作人、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一直强调这部戏的“可持续性”,如今,《战马》已经走过四年的演出历程,其带给中国戏剧的,远不止一部作品那么简单。“《战马》舞台的惊艳之处在于,当大多数人沉迷于舞台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感时,英国同行以惊人慧心和想象回归传统,用非洲最古老和最传统的手工木偶,完成了以原始力量代替光影的创意转换,从而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一位业内人士看过演出之后感慨地说:“《战马》的舞台呈现效果一点不逊色于影院里的3D效果,这部剧向我们展示了舞台空间的无限潜能。”

  记者 王 慧

标签:战马;舞台;舞台剧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