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闵叔骞:行走在百年中国美术中的身影
2019-05-30 07: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顾星欣  
1
听新闻

  由南京师范大学、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闵叔骞诞辰一百周年:意趣卓然——闵叔骞画展”于5月22日-6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一位孜孜不倦探索创新、卓有建树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谦和、踏实的美术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正值闵叔骞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穿过岁月回望,他的身影依然如此亲切又清晰。

  在中西融汇的道路上走出新路径

  闵叔骞先生1919年出生于宜兴的“闵氏艺术世家”。艺术氛围浓郁的闵家,走出了画家闵伯骞和闵叔骞,音乐家闵季骞,“二胡皇后”闵慧芬等多位杰出艺术家。23岁时,闵叔骞毕业于国立艺专西画系并留校任教,师从林风眠、吕凤子、吴大羽、潘天寿等名家,39岁起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从事美术教育和研究。

  这次中国美术馆一层的东西两个展厅,分别陈列着闵叔骞的油画、国画、素描作品89幅,展现了他在中西融汇的学术道路上独特而富有创新的艺术成就和作品风貌。展出的油画、素描作品,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作品有很强的写实性,闵叔骞以艺术家的独到眼光,记录了那个年代社会生活的典型面貌。展出的中国画作品,大多创作于闵叔骞上世纪90年代离开教育岗位后,全身心投入中国画的探索,以中西融汇的方式,再创别有面貌的艺术新天地。由油画到国画、从写实到写意再到抽象,闵叔骞一直没有停止对艺术创新的探索。

  曾经在南京师范大学就读、任教的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与闵叔骞先生有一段深厚的师生情。闵叔骞高洁的人品,让他至今回忆起来还深深感动,“闵老师为人谦和、踏实、朴实,爱学生如子,非常儒雅。他跟人很少有重的语气,总是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

  20多年前,吴为山曾经写文章谈及对闵叔骞老师作品的感受,用“清新、幽淡、灵动”来形容。抚今追昔,他无限感慨,“闵先生早已仙去,其子女携作品来中国美术馆办展,又见闵先生素描、油画、水墨。这位功底深厚扎实、教学踏实,创作富有灵性的教授、艺术家,在中西融汇的学术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的新径。”

  艺道万千,贵在创新

  闵叔骞的同窗吴冠中先生给予他高度评价,“闵叔骞刻苦写实功力,学习中西绘画,终身在艺术道路上奋进,艺道万千,贵在创新,他翻译法文,研究东西方绘画理论,创新国画,别有追求,独具个性。”

  观众在“闵叔骞画展”现场,可以纵览闵叔骞的艺术人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处处皆折射出时代不断变化发展在他的笔端留下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初期,闵叔骞创作了一批油画作品,如反映新中国工业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十三陵水库》《北京火车站》《南通九圩港四十孔水闸工地》等作品,呈现出国家面貌焕然一新、蓬勃发展,人民充满热情、投身建设的历史画卷。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术的发展逐渐从对题材的关注转向对美术语言本体的探索,闵叔骞也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创作了《壮心不已》《徐悲鸿与泰戈尔》等油画代表作。同时,他还凭借着长期以来在教学岗位上对油画与素描语言的精耕细作,积极翻译、发表、出版各类介绍西方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至印象派的代表画家,并整理出版素描技法教材。

  20世纪90年代以后,闵叔骞离开了教学岗位,他在观念和创作面貌上也进行了大胆的自我革新。他以毛笔代替画棒,在国画领域重新打开了一片天地。在这一时期的意象、抒情抽象作品中,闵叔骞不断探索笔、墨、色、形、线等绘画元素所构成的形式韵律和审美趣味。这一时期的国画作品更具实验性和先锋意识。既有《觅》《舞荷》等作品对笔墨线条美感的揣摩,以飘逸、洗练的用笔塑造充满动态的清新观感,也有《夏》《猫头鹰》等作品对色、面关系的节奏把握,注重形式美感的抽象表达。

  “闵先生像一个热水瓶,外面是冷的,里面是热的。”著名美术理论家左庄伟曾经与闵叔骞同事半个多世纪,他回忆说,“在我们学校里面有一个特点,基础艺术功力高的人去教素描、教基础课,闵先生就是在西画教研室教素描。”

  闵叔骞先生在艺术生涯后半段,为什么选择现代的艺术表现?在左庄伟看来,这是闵先生内心炽热的艺术热情的迸发,“中国传统大写意旨在宣泄自己的情感。他的部分中国画,以鲜亮的色彩、狂放的笔触表达抽象的意境,在我看来这部分‘似与不似’意味的画作,是他内在精神爆发的一种艺术符号。”

  谦谦君子,桃李不言

  “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恢复美术教育高考不久、恢复美术创作的繁荣时期,闵叔骞先生以辛勤的教育工作、以扎实的素描基础和高超的油画写实能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生,这些学生今天已经成为很了不起的人才。”在展览开幕当天举行的研讨会上,《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充满感情地说,“今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闵叔骞先生的展览,是我们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美术教育作出贡献的老师的致敬,对他们多年来勤勤恳恳像蜡烛一样点燃自己的精神致敬。”

  在教书育人方面,闵叔骞怀揣一片赤诚之心,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曾经是闵叔骞先生的学生。他回忆说,“我是1979年9月份入学的,由闵先生来教素描。闵先生对我们非常用心,也寄予很大的期望,他经常在我们画素描的时候不停提示我们,注意背景不要太深了,还要强调注意形象,不要凭自己脑子里面的东西去画。”他还记得,闵叔骞先生经常用一些励志格言来谆谆教导学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像这样的话说了很多遍。”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顾平现在还能回忆起自己在南师大读书时,闵老师在前面散步的身影。“他总是慢慢地、有条不紊地、静静地在走,走路、言谈举止各方面都透露出谦谦君子的感觉。”这次闵叔骞先生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左右两边展厅的画展风格不同,“在我看来,国画是他内心世界彻底喷发的真实表现,他把西画、装饰、构成、国画的笔墨融汇一起,无论是仙鹤还是荷花,都画得潇洒、飘逸、灵动,没有一丝一毫的停顿和凝滞,它是一种挥洒,是真实的闵先生的写照。”

  这次展览之际,闵叔骞家人继承其高尚之品格,将闵叔骞所作33件不同时期的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使“家宝”变为“国宝”。吴为山先生在开幕式上深情地说:“感谢闵叔骞先生家属的无私奉献,把这么好的作品带到中国美术馆来,同时,还把闵先生一生积累的许多顶峰之作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是闵先生的深挚情怀和高尚人格在他的晚辈中的生动体现。他银色的如同蚕丝一样的头发和他清癯的面容、不紧不慢的身影,一直成为后辈记忆中的形象,这样一个形象,在中国美术和中国美术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地向前走。”

  记者 顾星欣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