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小鱼住上“小区”,瓜子全程可追溯
淮安农科园科技深耕田园助推产业升级
2019-05-29 07:0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梦然  
1
听新闻

  4月中旬,记者随“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组”来到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在这里,记者领略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彩魅力。

  产学研合作,

  为农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200多亩池塘里,上亿尾鱼和人一样分“小区”生活。在位于农科园核心区的现代渔业示范园,负责人余祥胜向记者聊起这里最引以为豪的“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主要就是通过流道、排污设施、增氧设施,组成的这么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余祥胜指着鱼塘描述说,底部兜着渔网的“流道”,就像一个个“小区”,把鱼集中到了一起,最大的优势在于节约用药,节约人工成本,提高单产效益。

  未来,水域环境可追溯、生长全流程安全可控的“工厂化”渔业养殖,势必成为主流趋势。“工厂化养殖中还有很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余祥胜介绍,日前,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在此设立“院士工作站”,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在淮安天丰种业得以印证。该企业与淮安市农科院合作投资,自主研发的淮稻5号,以“高科技”含量为现代农田注入新动力。“已经成为苏中主导水稻,年销量达到4000万吨,排名全国第八。” 天丰种业副总经理严卫古告诉记者,淮稻5号出糙率高、抗病性强,辐射当地及安徽周边上万农户,布点繁种基地5万亩,是“育种研发”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的“现实样本”。目前,天丰种业正酝酿改良淮稻5号,实现米质“软糯”,进一步擦亮“淮稻”品牌。

  近年来,淮安农科园先后与上海交大、台湾义守大学、扬州大学、省市农科院等21所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并通过园区科技服务超市、院士合作站、淮安农林人才综合实验基地等15个科研平台,推广各类林果、花卉、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500余项。

  “硬标准”转型,小瓜子带来产值破亿

  标准化、集约式已成为现代农业的“标配”。

  “瓜子的大小、宽度、饱满度都应该有严格的标准规范,口感、品质的稳定性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空间。”老板叫周正林,企业名为江苏正林食品有限公司,这原本是淮安农科园内一家主营瓜子的典型“家族式企业”,却在近10年与“来伊份”的合作中,快速成长。周正林说,作为“来伊份”的合作加工厂,瓜子从收购到生产、加工,再到包装成箱,都要接受严格的“校验”,甚至每包瓜子都要做到“可追溯”。

  “合作大企业的高品质要求,倒逼我们转型,也让公司意识到建立‘品牌价值’的重要性。”周正林说,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是今后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例如2015年,公司研发菠萝蜜瓜子,仅单品就投入研发100多万元,但最后市场“试水”成功,当年这一瓜子带来产值破亿。

  室温要精准把控在8~10℃,每小时猪肉“分割”数精确到个位数,流水线上每位操作工只做“一件事”……在淮安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每个环节都在践行“标准化”。“只有标准化生产,才能实现食品安全的长效性。”淮安双汇有限公司屠宰业副总经理李天明向记者介绍企业发展的“硬标准”——实行垂直管理,从猪肉的集中接收、集中检验、集中配送、分散使用,都做到通过信息化系统,全程可追溯。据测算,企业年生产肉类产品31万吨,年销售30亿元以上,将为地区贡献税收4.5亿元。

  围绕园艺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物农业等领域,近年来淮安农科园积极推进“接二连三”,通过标准化、集约化,加速产业集聚,打造一个个上亿级“产业航母”。

  让“沉睡”的土地,变成“流动”的资金

  对标苏南,淮安农科园管委会副主任韩军表示,淮安在土地流转、农业合作模式上,还有不足,下一步要找准发力点,通过农业二、三产带着农民过上更殷实的好日子。“苏南土地流转的政策比较灵活,甚至可以向市外流转,实现市场化,这为农业集约化打开了路子。”他向记者算了笔账,温室养殖一度很热火,以花卉为例,温室亩产能达到40万元左右,但投入更高,智能温室平均每平方米的造价达1500元,大多数淮安农民家庭根本投不起。

  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化”的捷径之一,但同时也要兼顾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仅要做给农民看,也要带着农民干。”淮安区百斯特农场,1200亩大棚养殖区,繁盛着青椒、玉米、草莓……江苏百斯特鲜食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冬告诉记者,2014年当地3个村200多户村民实现了“土地流转”,公司特别留下了一块“创新田”。百思特提供村民进企业打工、下农田务工的机会,更鼓励大家与公司的农业技术专家共同探讨农业种植新技术,只要村民们有好点子,都可以在“创新田”免费实验、孵化。

  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淮安市116个乡镇街道、1344个村居、82.5万农户、458.3万亩农田实现二轮承包。当地农民也认识到,土地不再是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而是增加收入的一笔“活资产”。如何让过去“沉睡”的土地,变成“流动”的资金,淮安正在探索。

  记者 王梦然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