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在一起
2019-05-24 07:3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 慧  
1
听新闻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变革了人类的生活,也给我们的心灵空间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冲击和改变。近日,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与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举办了一场跨文化对话会,多位中西方学者相聚一起进行了一次思想碰撞,他们分别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个维度,共同探讨“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在一起”。

  社交,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活动。在文明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一直在努力通过丰富的工具和手段,来满足社交需求。“美国曾经有学者表示,人类文明进程是由信息方式所推动的。”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院长樊和平表示,从古到今,人类文明经历了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次是语言的产生,人类利用语言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第二次是信息技术革命,文字和印刷术诞生之后,信息得到了更为普及和便捷的物理载体,让不同时空的人进行交流,但这仍然无法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而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人类随便动动手指,计算机便会带着海量信息在分秒之内到达世界各个角落,使得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以便捷、高效地流通。

  “网络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姚新中表示,互联网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次空前革命,丰富的应用功能将每个人与社会连接起来,把整个人类与万千世界连接起来,让全人类变成了“共同体”。

  网络时代,也再一次印证“钱币的两面哲学”。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尔在其著作《群体性孤独》中描述了当下常见的一种现象,人们为了连接而牺牲了对话: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作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她把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人们对技术寄予厚望,对他人却视若无睹。

  “网络时代,让沟通变得频繁和便捷。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和不同时空的人进行交流,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空间感,但却也弱化了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需求,让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远。”樊和平教授说。他用网络时代的一句流行语举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是我坐在你的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

  樊和平认为,网络创造出的相对高频的接触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将网络社交变成了主要的社交方式,超越了线下的“面对面”社交,由此带来了人际关系甚至是伦理关系的改变。“中国的中秋节、中元节、春节,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因意蕴丰富而流传至今,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充满着浓厚的伦理观念。人们希望能通过凝聚着价值观的传统节日和远在天涯海角的人们心在一处,而如今,网络让人们的乡愁有了沟通消解的通道,但人们在一起时,却是‘身未动’,‘心已远’。”

  “网络时代,人际关系变成了‘人机关系’。这样的关系给人们造成了很多幻觉,仿佛我们总是在和人交往,但其实网络让我们对现实生活日益冷淡疏离,产生了空虚和孤独之感。”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张晶晶表示,网络世界中,人们戴着“面具”,把理想中的“我”投射到互联网中虚拟的“我”,在生活人格、工作人格之外,塑造着各自的“网络人格”。“于是很多人宁愿在网上和人聊天,却不愿与人面对面交谈,因为他们担心这样的交谈会变得不可控。而网络上的交谈主要采取文字方式,给每个人留出了更多反应空间,让人们有时间准备、修改、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逻辑,也可以随时进行编辑和美化自身的形象。”

  互联网时代引发了信息方式、交往方式和文明形态的重大变革。身处网络时代的人类,究竟该做什么才能够实现“在一起”?

  “人类通过互联网摆脱了之前诸多束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界和胸怀变得更加宽广,思维空间和表达空间得以拓展。” 姚新中教授认为,网络全球化也让文化日益全球化,不同种族文化渗透日益明显,这个时候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解决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在一起”的难题,需要摒弃“傲慢与偏见”,抱持尊重而不顺从、倾听而不盲目接受、自信而不傲慢的态度,尊重文明的多样化,从不同文化中汲取营养,交流互鉴。

  樊和平教授表示,由“我”到“我们”是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 而“跨文化对话”在网络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吸收各种文化的智慧,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加强交流,寻求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价值资源,通过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的精神共同体,来实现人们“在一起”。

  记者 王 慧

标签:网络;东南大学;互联网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