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母爱诗,非孟郊的《游子吟》莫属。“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五言古体诗很多人小学时就学过,寥寥三十个字,勾勒出游子临行之前,母亲为他缝补衣服的感人场景,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孟郊是浙江德清人,但《游子吟》却和江苏有着密切的联系,她就诞生在常州溧阳一个名叫“旧县”的小村子里。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浙江德清人,祖籍山东平昌,因此人们也称他为“平昌孟东野”。据载,孟郊性“孤僻寡合”,少与人交往,一生贫苦潦倒,抑郁不得志。他的存世诗歌有570多首,多为五言古体,情绪低沉,语多苦涩,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孟郊的诗多表现世态炎凉,愤世嫉俗,也有“诗囚”之称号。
唐贞元十六年(800),已经50岁的孟郊被吏部选为溧阳尉,主要负责缉捕盗贼,维护社会治安等事宜,“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溧阳文物专家史骏告诉记者。
孟郊对这个任命并不满意,但来到溧阳后,他看到这个江南小城三面环山,东临长荡湖,风景格外优美,心情也就平静了下来。
“唐代,溧阳县的治所在如今的溧阳市南渡镇旧县村。”史骏介绍,在县尉任上,孟郊流连于这里的湖光山色,常常骑着一头毛驴,到距离县治不远的平陵城旧址(位于今溧阳市南渡镇平城村)游玩,放迹林泉,徘徊赋诗。平陵城旧址靠近湖荡,常有野鸭出没。孟郊索性搭建了一座茅屋,命名为“射鸭堂”,他常在堂前用弓箭射野鸭,饮酒作诗。
在溧阳任职的时光里,孟郊格外思念自己辛勤的母亲。好在溧阳距故乡德清并不遥远,他命人将母亲从老家接来身边奉养。可以想见,油灯下,母亲常常借着微弱的灯光,为儿子一针一线缝补衣服,不免让孟郊想起年轻时灯下苦读时,母亲总默默陪伴在自己身边;科举落榜后,母亲又总是鼓励他振作奋起;他常年漂泊在外,每次远游前,母亲为自己缝补衣裳,针脚缝得格外细密,唯恐他很晚才能回来……
于是,孟郊提起笔来,千古名作《游子吟》从笔下流淌而出。
《游子吟》的题目下有孟郊自己写的注:“迎母溧上作”,“溧上”就是指溧阳,足以证明这首中国知名的“母爱诗”,就诞生于溧阳,具体说来就是唐代溧阳县城所在地,即如今的溧阳市南渡镇旧县村。
贞元二十年(804),孟郊辞去溧阳尉,离开溧阳。他在溧阳虽然仅有短短五年时间,但溧阳人并没有忘记这位清廉奉公的好官员。后人在胜因寺内设李白孟郊祠,供奉孟郊画像,并将他写入《溧阳县志》。
《游子吟》全诗语言简练平淡,感情真挚深切,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游子吟》列为向世界各国中学生推荐的优秀文学作品。1992年,香港获益出版事业公司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评选”,名列榜首的正是《游子吟》。
溧阳当地也充分重视“游子吟”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致力于打造“游子故里”文化。2015年,“孟郊与游子吟的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类别,列入第四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