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也是一次文艺苏军青蓝相继的集体亮相;这是我省规模最大的一次文艺人才梯队培养计划,也是我省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重大部署。
4月12日,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启动仪式在江苏大剧院举行,100位名师和100位高徒携手结对,通过“师徒相承”的方式,我省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推出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名家。
红毯秀、签名树, 江苏文艺“实力担当”集体亮相
90后庞羽把鲜花别在自己的老师、著名作家毕飞宇胸前,挽着他的胳膊一起走上红毯。在会场的入口,签名墙被设计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师徒俩把签着自己名字的树叶形卡片贴在这棵“艺术之树”上。
周梅森和宋世明、张继青和单雯、顾芗和朱雪燕、杨乃珍和张明、盛小云和陆佳麒、冯健亲和赵笺、赵绪成和赵方方、尉天池和汤晓燕、言恭达和郑长安、朱昌耀和孙瑶琦、吴凝和胡琴心、吴元新和汪训虎、姚建萍和钱晓芳……他们是文艺苏军最具实力的名家和最有潜力的英才,这场集体亮相使活动现场星光闪耀。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告诉记者,去年7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更加注重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超常规措施培养一批青年文艺人才”的要求,去年10月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印发《实施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工作方案》,按照文学类、戏剧曲艺类、美术书法类、音乐舞蹈类、民间工艺美术类选聘名师,坚持唯才是举,突破年龄、身份、学历、资历、职称等条件限制,由名师推荐学徒人选,推动实现文艺人才青蓝相继、薪火相传,使“名师带徒”成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
此次入选的百位名师是当下江苏文艺界的最豪华阵容,他们或者是“紫金文化荣誉奖章”“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或者是获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戏剧梅花奖、曲艺牡丹奖、书法兰亭奖、音乐金钟奖、舞蹈荷花奖等全国文艺最高奖项的名家,或者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每个人都成就斐然,光环加身。启动仪式上没有领导讲话,每一对到场的师徒轮流上台,一个都不少,“名师带徒”计划用这样的方式清晰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每一对名师和高徒都是江苏文艺的珍贵人才,他们是现场主角,每个人都不能被替代、不可被代表。
就在当天,远隔重洋,昆曲名家柯军和结对学生杨阳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拜师仪式。当时师徒两人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Musikaliska音乐厅共同演出实验版《夜奔》。谢幕结束,杨阳表示有话要说。杨阳说:“十多年前,柯军老师要收我为徒,我没有答应,因为当时昆曲还处于低谷,我犹豫要不要离开。这些年来柯老师一直指导着我,如师如父,毫无保留,不计回报,而我心里一直有个愿望——给老师磕个头,用传统的方式行一次拜师礼。”一番话让柯军热泪盈眶。他告诉记者,自己准备用五年时间,把身上的戏都传给杨阳,包括《我的浣纱记》《邯郸梦》《九莲灯》等。他说:“这些戏不少是‘传’字辈老师传给我的,全国昆曲界只有我会,必须传下去。”
聘名师、选高徒,青蓝相继扛起传承责任
启动仪式上,省委、省政府领导向每位名师颁发聘书。聘请而非评选,表明“名师”不是荣誉称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毕飞宇的发言代表了名师们的心声。与戏剧、美术和音乐舞蹈等需要口传心授甚至是耳提面命不同,文学创作极为个人化,因此名师带徒主要不在于技法的传授,而是对创作道路的点拨、砥砺和激发。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经常迷失并因此而痛苦,幸运的是,“我的身边有丁帆先生、许钧先生、王彬彬先生、贾梦玮先生和远在北京的李敬泽先生,我们有多少次文学对话数都数不过来,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这样的对话往往是尖锐的,但是它见人心、见责任、见友情,能帮一个艺术家见天地、见自我、见苍生。所谓的个人成就,永远也离不开他身边的智者。”这样的对话也是艺术家与世界的对话,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自己的风格,文艺家才能真正成就自己。
“名师带徒”计划对文艺英才进行全方位扶持,包括名师指导、集体培训、集体采风、重大成果奖励、作品研讨、个人展示展演等,此外还设立了专项经费,每年1000万元,3年一个周期总金额3000万元。“计划”同时也对艺术家们提出要求,名师要提交三年培养计划,学徒要提交三年创作规划,戏剧曲艺类、音乐舞蹈类、美术书法类和民间工艺美术类学徒每年要参加展演和展览,接受专家研讨和评估,省文联和省作协每年组织专家对学徒进行年度等级评定。列入“计划”的文艺家如果出现违纪违法、行为道德失范或年度评定不合格的,将被终止“名师带徒”计划资格。从此,评价一个江苏文艺名家不但要看其自身的成就,还要看他在艺术传承上做得如何。
在启动仪式当晚回南通的火车上,蓝印花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就和徒弟汪训虎约定了三年目标:头一年拿出省市获奖作品,第二年拿出全国层面获认可的作品,第三年把创作过程形成文字出版成书,把实践上升到理论。汪训虎师从吴元新10年,在南通大学任教,也是蓝印花布博物馆负责人,去年还在江苏技能大赛中获奖。
说起传承,吴元新全家上至92岁老母亲,下至7岁的外孙女,四代人扛起蓝印花布传承的重任,就连女婿也从银行辞职走进了染坊。今年他还将在南通大学非遗培训班招收120名传承人,把传承从身边人扩大到全社会。
不拘一格、求贤若渴是“名师带徒”计划的一大亮点。在所有名师中,扬州评话的马伟、戏剧编剧罗周、古筝表演艺术家任洁三位“80后”是年纪最轻的,任洁的高徒张果晗2004年出生,是所有学徒中年龄最小的。张果晗6岁师从任洁,11岁就举行首场个人音乐会,之后随任洁进行全国巡回音乐会演出,“名师带徒”模式,会给这名走上艺术之路的初中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天空。
出精品、领风尚,站在现实的大地上放歌时代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文学艺术担负着培根铸魂、守正明德、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使命。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人才是根本;建设人才梯队,则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导向。
周梅森和宋世明师徒两人曾在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创作中合作。宋世明是江苏法制报社记者,也是江苏省人民检察院的人民监督员。因为熟悉检察和反贪工作,他在剧本创作初期担任编剧助理,承担搜集素材、法律咨询、调阅材料等工作,为剧本创作服务。例如剧中李达康前妻欧阳菁使用银行卡买衣服,从而暴露了受贿线索这一情节,就来自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检察院查办的真实案例。
此次能成为周梅森的徒弟,宋世明难掩激动之情,他说,周老师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如《人间正道》《绝对权力》《我主沉浮》等主题和情节都是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在创作《人民的名义》时周老师深入到检察院、反贪部门体验生活,这种关注现实的情怀、深入一线的作风、为人民创作的立意,还有不出精品绝不罢休的志向特别宝贵,自己在创作中不光要学习创作技巧,更要学习周老师的精神,做一个有时代感、有责任担当的创作者。
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希望能发出时代的先声和新声。油画家冯健亲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早年跟随苏天赐等先生走南闯北写生,极大提升了他的创作能力,然而此次带徒,他却选择了艺术史论专业副教授赵笺。“我创作过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南京长江大桥》,展现祖国山河风貌的‘黄山系列’,反映当下社会现实的《春天里》,反映时代、歌颂祖国、服务人民始终是我的追求。”冯健亲说,“但是艺术家除了实践还需要关注理论,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和指导艺术创作,是旗帜和方向问题,因此我想把艺术史作为此次带徒的方向。”据他介绍,中国油画1985年以后主题性创作的记载并不完整,师徒二人计划共同创作一本《中国油画全史》,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填补上这个空白。
艺术家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要耐得住冷清和寂寞,苏昆名家王芳和她的徒弟翁育贤对这话有着深刻的领悟。4月16日晚,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后的首部大戏《国鼎魂》在江苏大剧院演出,师徒二人分别扮演老年和青年潘达于。《国鼎魂》剧情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苏州潘氏一族保护大盂鼎、大克鼎两件国宝度过了民国乱世和抗战烽火,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将两件国宝捐给国家。用苏州剧种讲述苏州故事,《国鼎魂》描绘了华夏子孙重礼崇文、守护文脉的精神,谱写出一曲为国护宝、九死不悔的“时代正气歌”。
如今拯救传承濒危的苏剧同样需要“国鼎魂精神”。在苏州,昆曲演员都是昆剧、苏剧兼学兼演。与昆曲被热捧相比,苏剧已经淡出观众视野多年,演员不但要传承剧种,还要培养观众。王芳说:“2001年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昆曲也很冷,我们坐热了昆剧的冷板凳,现在又来坐苏剧的冷板凳。全国有8个昆剧院团,而苏剧只有我们一个团,复兴之路会更艰难和漫长,翁育贤拜我为师,也就选择了一条坚守之路,我们师徒俩共演潘达于这个角色,既是一种隐喻,也是一种承诺。”
记者 王宏伟 王慧 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