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京去年备案的第二批新型研发机构,南京无人系统控制及通讯技术研究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充分融合市场和科研要素,共计孵化7家无人系统领域新企业,在2018年成立当年就完成了3000多万元产值,预计2019年产值将过亿元。研究院总经理蔡晓刚说,新型研发机构以其灵活的混合所有制模式,促进了创新果实更快落地。
走进位于江宁开发区江苏软件园内的南京无人系统控制及通讯技术研究院,占据整整一层楼的研发中心就像一个实验场,年轻的研发人员摆弄着几十种形状、大小和功能各异的无人机,拆拆装装,做着各种测试。
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为无人机提供核心“大脑”,他们研制出的核心控制、通讯系统,可以让无人机的操作更加简单、兼容性更强。除了研发中心,公司在江宁还布局了3000平方米的工厂,实现从研发到生产的无缝对接。这群年轻人的梦想是“让天下没有难用的无人机”。
“虽然研究院有一部分业务是研发生产无人机的,但让我们在激烈的无人机市场中弯道超越的,却不是无人机本身。”蔡晓刚说。他解释,行业竞争激烈,眼下仅靠生产无人机硬件,企业已很难“起飞”。去年研究院做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决定——一个是避开民用赛道,做城管、公安、环境监测等专业市场,原因是民用无人机赛道上已经非常拥挤,被大疆牢牢把控,而且在这个赛道上,拼的是资本;另一个决定是做垂直行业无人机APP,开发有针对性的应用程序,这瞄准了无人机市场的痛点:很多单位买了无人机回去,不是不敢用,就是觉得没什么用。
有了无人机之家APP,仓库里搁置的无人机真正被利用了起来。比如,针对公安系统开发的110巡逻应用,可以自动锁定目标、跟踪;开发的城管网格化应用,前端信息通过物联网可自动接入城管指挥中心的大屏;针对环保系统开发的环境监测应用,能自动带回江河湖泊、桥梁的探测数据,通过历史记录比对进行大数据分析,为下一步科学决策发挥作用。
“去年2月,在南京市的鼓励下,我们成立了新型研发机构,由人才团队占大股,此外还有拓恒技术有限公司、江宁开发区等分别占股。新型研发机构的最大好处是,把应用研发速度提升了50%以上,产业化步伐也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蔡晓刚说。
记者了解到,研究院与高校、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高端人才团队的研发成果领先市场2年以上,是引领技术前沿的后盾。目前,研究院储备的专利与软件著作权多达50多项。研究院的应用研发团队负责应用技术的开发,确保应用的稳定,并且将市场反响反馈给研究院。
科研、市场、资本三股力量共同作用,一项项技术最终又孵化出一个个新企业。“我们给新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市场支持,让他们成长得更快。目前对大多数新企业只是参股,而不是控股,未来在里面发现好苗子,还会继续加大注资,促进其快速壮大。去年,研究院实现小批量生产,产值3000多万元,今年预计产值过亿元。”蔡晓刚说。
采访中,蔡晓刚告诉记者,他毕业于南理工,学的是机械专业,原本在中国香港一家上市公司担任总经理,为了创业,他辞去了高薪工作。他说,自己很幸运,在香港,他是做智能硬件行业的,过去的工作经验帮助他找准了创业市场,打通了用户痛点,而来到南京,新型研发机构模式又为他事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本报通讯员 王静 孙园
本报记者 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