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27日讯 “我国博士按期毕业率比较低,2012年的时候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全国两会时,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呼吁,延期博士需合理分流。记者采访省内高校发现,关于超期研究生的清退工作早已开始,在“严出”背景下博士毕业难已经是常态。
延期率高,到期清退已成常态
今年2月2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培养单位要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已经不是教育部第一次发出“清退”的信号,过去博士生花上十多年才拿到学位并不罕见,现在已经几乎不可能。
近年来,随着中国博士招生数量的攀升,延期博士群体越来越大,各高校已经纷纷“出手”清退。“每个学校的博士生延期比例可能不太一样,和专业有关。”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宋华明介绍,该校延期毕业的比例大概在40%左右。据统计,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延期毕业学生都在四成左右,且延期学生比例比以前都有增加。而记者了解到,南大、东大、南航大、南理工等校的博士生就读均不能超过8年最长学习年限。
针对退学,所有的高校都在陆续制定方案。不同的高校方案有一定差异。南大研究生院一名老师告诉记者,该校大概在2009年就开始清退超期的研究生,“硕士生最长四年或五年,博士生最长八年,去年我们大概清退了40名超过最长期限的博士生。”苏州大学对过往十多年内按照学籍管理条例超过学习期限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集中清理,2017分两批次共清退122名博士研究生。
高校清退学生,也是无奈之举。硕士生、博士生的生均经费拨款是按学制进行的,而博士研究生延期将增加在校学生数量,有的高校因为延期学生多,腾不出宿舍;有的因为延期学生对图书资料、食堂、研究室等资源占用严重,让学校运行“吃力”;有的导师因为手上堆积了大量的博士,导致分身无术。
“超学时”清退就像博士生头上悬挂的“利剑”,省内一所名校的文科博士生王希说,“有几个师兄都是八年才毕业的,盲审时候大家都替他们捏把汗,如果盲审没过,那就等于直接淘汰了”,而王希自己也已经到了第五年,“真是有点心慌”。出手清退无疑有预警督促作用,记者从江苏大学了解到,2015年—2018年连续四年清退136人,该校近三年博士生学习年限内的毕业率明显提升。
改革试水,终端淘汰还需配套过程服务
从“终端”着手清退超期研究生是最无奈的解决方式,这也意味着学生和高校双方时间、精力、经费成本上的沉没。高校相关人士纷纷指出,学生固然需对自己负责,高校也不能当“甩手掌柜”。
从严要求研究生,不能仅仅只是清退延期学生。吕建表示,我们应该重新反思整个博士培养体系、导师的指导体系和学生适配的问题,每个学校都要优化自己的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导师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不能‘招生毕业’两头严,中间‘培养’放松。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孙俊华副教授指出,从学校而言,应该更加重视考核博士生的“培养”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在考核博士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关注博士生课程体系建设、学习支持体系建设,导师或导师组对学生指导的投入,避免研究生的“放养”和“野蛮生长”。同时,加强对博士生学习规划指导,学习压力疏导。及时发现和应对博士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不少学校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也在加快。南京农业大学早就开始和省农科院探索合作培养研究生,2017年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在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培养方面,扬州大学年均投入800万元资助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近百人。
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5年底,江苏在博士研究生考核淘汰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推动各高校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目前各校建立并完善了各自的考核分流管理制度,从课程学习考核、中期资格考核和学位论文开题、审核、预答辩以及正式答辩的全过程监控。过程监控中要求博士生在规定时间内的若干次中期考核中必须通过一次。
“部分高校启动学业预警功能,及时提醒研究生个人学业完成情况,建立并完善了研究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帮扶机制,还提供心理辅导给予帮助。”
毕业难背后,还需把好“入口”关
如何尽可能避免博士生退学这种高校和学生“双输”的局面?除了学生和高校需各负其责之外,博士生毕业难还有更多复杂的原因,不少理工科研究生表示读得很痛苦,学校加了发表SCI论文的要求,科研门槛水涨船高。
“小论文的难度非常大。”南航一位在读博士生张先生说,该校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两年多过去,他一篇论文还没发表,“国内的核心期刊数量就这么多,而博士生则在不断扩招,供给就这么大,而需求不断上升,学生毕不了业也不难理解。”
前几日C刊目录的调整,也让不少文科博士生心提到了嗓子眼。“我今年1月份发表了在C刊发表了一篇论文,加起来正好完成了毕业要求,这次该刊物竟然被剔除了C刊目录”,本打算今年毕业的博士生况女士有点欲哭无泪。
“如果按国外大学的标准,我大概2015年就可以毕业了。”南京某工科院校的博士生小崔说,他发了不少自己领域内最高级别的会议论文,但学校只认可SCI论文,还需要两篇,所以他预计只能花费七年,明年才能毕业。小崔有点不理解,即便是硬性规定需要发表文章,是不是也应该强调学术质量而不是发表数量?难道刊物级别就能确定文章的水平高低?”
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高校对博士生的科研论文发表均有严格要求,文科博士生要求发表5篇C刊,理科博士生要求发表2篇SCI论文的要求并不罕见。有业内人士指出,有些高质量期刊版面紧张,这并非学生的问题。因此,对于博士研究生的评价体系理应更加多元化。
除了科研评价争议,也有声音指出,发表论文是博士生基本要求,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读博能力是不争事实。有专家指出,国外名校在筛选博士研究生的时候,有很明确的综合素质选拔标准。高校在博士生入学选拔是要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避免学术兴趣不足,专业不对口以及理解错误者的“误入”,“防止科研资源的浪费,还需要回归初心,严把入口”。
记者 杨频萍 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