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为时代立传,文艺家永远在路上——来自江苏文艺创作一线主创人员的声音
2019-03-07 07:4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讲话激荡着江苏文艺工作者的心。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江苏文艺工作者们正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脚踏实地奋力耕耘。

  连日来,《文艺周刊》记者连线江苏文艺精品创作一线主创人员,听听他们有哪些新的思考。

  话剧《守岛英雄》:画好时代肖像,讲好英雄故事

  话剧《守岛英雄》,是一部创作速度特别“快”的作品,该剧重现了“守岛英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32年坚守国门要塞开山岛的故事。该剧总制片人、省演艺集团话剧院院长解涛对记者说,发掘到这一题材后,话剧院迅速组织创作力量,1个多月就写出了剧本,22天完成了第一轮排练。

  《守岛英雄》创作前,剧组特地前往开山岛采风。编剧李朝润说,固守孤岛32年,是一件挑战人类极限的壮举。然而,与王继才遗孀王仕花交谈后,人们无一不被二人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为什么要守岛?王仕花说,王继才生前总讲,民兵也是兵,只想用心守护祖国边防。”对此,李朝润十分感慨:“总书记说,文艺创作要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对创作者而言,就是要更多地把触角伸向这些普普通通,却为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平民英雄’身上,讲述、挖掘他们看似平凡其实却波澜壮阔的人生心路。”

  导演袁俊平告诉记者,话剧截取了王继才从1986年上岛到他去世这32年人生历程中几个关键事件:在岛上过的第一个夜晚,他倍感孤独无助;爱人第一次上岛,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得知老政委去世,他更加坚定了守岛的决心;让年幼的儿女过着艰辛的生活,他内心满怀愧疚……“在故事的叙述和情节的推进中,观众能感受到有着普通人情怀的活生生的英雄。”

  饰演王继才的隋剑超表示,只有深入理解英雄夫妇“执拗”的精神,才能演活人物。“剧中有个情节,王继才在儿子结婚时都没回家,似乎显得不近人情。但守岛不比在陆地上来去自如,天气坏,根本下不了岛,即使下了岛,到最近的岸边也要颠簸行船数小时。在排练中,我们不断揣摩,力求表现出主人公虽然深爱儿女,但为了使命毅然选择不下岛的复杂感情。” 被这种爱国奉献精神所激励,创作团队怀着巨大的热情不分昼夜地打磨细节,让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据悉,创作团队目前仍在对《守岛英雄》进行修改,并将于2019年4月启动全国巡演。解涛表示,“巡演既是对英雄事迹的宣传,也激励人们在新时期以‘平民英雄’为榜样,用奋斗和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记者 吴雨阳

  京剧《幸福158》: 展现中国精神,京剧不能缺席

  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吴凤琴,多年来在岗位上默默付出,疏于对家庭的照顾,造成了与女儿之间的隔阂。一天,叛逆的女儿来到火车站,正巧撞见吴凤琴口对口地给一位老人做人工呼吸,女儿悔恨、懊恼、敬佩……此时,台下的观众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是3月5日晚,江苏演艺集团京剧院原创现实主义题材剧《幸福158》在紫金大戏院首演时的一幕。

  《幸福158》是该院本年度重点打造的剧目之一,“158”就是“义务帮”的意思。作为《幸福158》的制作人,江苏京剧院院长骆朗在深入了解了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为老、弱、幼、病、残、孕等有困难的旅客义务服务的故事后,决心把它搬上舞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对于善良品德与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刻也不会停止。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四代人薪火相传的雷锋精神,无疑是温暖人心、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既有现代元素,又不能丢失传统唱腔的美感,现代主义题材创作对于京剧这门古老艺术来说,必然要克服重重困难。但在骆朗看来,立足中国现实,展现中国精神,京剧不能缺席。“一方面,京剧票友可以通过这方舞台了解更多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被现实主义题材吸引进剧场的观众,也可以通过这一剧目走进国粹的艺术世界。”

  为了精心打磨《幸福158》,剧组所有演职人员全身心投入其中。剧本创作历时7个多月,数次采风,几易其稿。观众在剧中看到的为孕妇接生、帮失主找回打工的血汗钱以及铁路夫妻只能在站台相见等情节,全部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讲好江苏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幸福158》剧组年轻的80后、90后青年演员说:“‘158’雷锋服务站既是时代楷模,又是一群敬岗爱业的普通奋斗者。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在演中学,学中演。” 记者 陈 洁

  越剧《上邻下舍》:走进现实深处,抒写邻里新风

  南京市越剧团最近正在打造一部关注民生现状的越剧现代戏《上邻下舍》,5月底将与观众见面。届时南越五代演员将同台献艺,李晓旭主演剧中的大学生基层干部某街道副主任。

  《上邻下舍》讲述的是老小区加装电梯的故事。由于此举牵涉到各家各户的实际利益,社区工作十分棘手,矛盾四起、阻碍重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城市村官”小赵,在社区主任指点下,耐心沟通说服群众,平衡利益化解矛盾,终于把这件政府为老百姓做实事的民生工程落到了实处。

  擅长演绎儿女情长的越剧,为何选择表现这样一个现实题材?团长杨庆锦表示,这正是发生在南京的现实。为了讲好这个南京故事,团里组织全体演员多次下基层体验生活,了解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真实状况,仔细观察他们的工作方式、说话语气等。“体验之后才发现,许多情况跟我们平时想象的不一样。做演员真不能闭门造车,深入生活,才能发现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该剧主演李晓旭告诉记者,过去自己演的多是王侯公子士大夫,但那都是古人,距离我们很遥远。这次的《上邻下舍》不一样,故事就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每天上下班都会看到许多老小区在改造出新,以前路过也就路过了,从未深思小区里居民的想法,改造出新背后又暗藏着哪些故事。最近我经常去自家附近的街道,观察那里忙忙碌碌的工作人员,发现他们对每个前来办事的居民都充满热情,这是我从书本上学不到的。”

  杨庆锦说,走进现实深处,观照百姓生活,是南越这样的文艺团队当下最应该也最迫切需要做的事。“我们不仅要通过《上邻下舍》这部戏反映党和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心,更要通过整个创作过程,让全团演职员在充分体验生活后切身感受到老百姓的需求,真正明白文艺工作者的初心。通过演绎这样一个现实故事,让传统美德得以发扬,社区和谐蔚然成风,唱响一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颂歌。” 记者 高利平

  苏剧《国鼎魂》:“希望获奖,更希望听到观众叫好”

  “培根铸魂,是文化艺术对社会的价值担当,也是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期待。”已经是第17年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是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苏剧曾一度命悬一线,现在我们正在复兴苏剧,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后推出的第一部大戏《国鼎魂》,讲述的就是几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国鼎魂》的剧情源自真实的故事。该剧以1923年至2007年这84年为背景,讲述了潘氏一族守护文脉,保鼎、护鼎、捐鼎的故事。剧中王芳扮演的潘达于在战乱中家破人亡,孤身守护国宝,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捐献大盂鼎、大克鼎这样的国之重器。在她看来,潘达于为国守宝,苏剧人传承文脉,自己与剧中人的精神是相通的,《国鼎魂》讴歌家国情怀这个永恒的主题,唱响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去年一年,王芳演出了大约70场《国鼎魂》,“我们希望能获奖,但更希望得到观众的认可”,王芳说,“习总书记说,文艺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对于戏剧来说,就要为观众而创作,让观众叫好。不是我自夸,懂戏和对中国戏曲感兴趣的观众只要走进剧场,十有八九会喜欢《国鼎魂》,之前演出的观众反响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赴沪前,我们还要进行三轮打磨,真正把精品奉献给观众。”

  今年1月8日,苏州市成立了苏剧团有限公司,断档几十年后,苏剧终于又有了自己的剧团。苏剧振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传承任务迫在眉睫,老师们基本已经七八十岁高龄,就连99岁高龄的尹斯明老人都主动请缨,为年轻人上课。新时代当有大作为,这群守护传统戏曲的人将让300年苏剧焕发新的青春。

  传承苏剧,不光要传承技艺,还要传承优良传统,为时代明德。王芳说:“以前我们讲艺德,注重个人修养,现在讲明德,更要承担社会责任,用优秀作品、精湛技艺和高尚品格滋养观众,引领风尚。复兴苏剧不仅要传承文脉,而且要通过传承树立文化自信。” 记者 王宏伟

  长篇小说《鏖战》:让红色题材赢得更多观众和市场

  从《苍茫大地》到《鏖战》,再到今年即将面世的《渡江》,张新科的“英雄传奇三部曲”即将完成。这几年,他的长篇小说都围绕重大历史题材进行创作,力求还原那个年代里,被时光模糊了的音容和其中发生的悲壮感人的故事。

  张新科在念书时,是位名副其实的“理工男”,但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一直热爱阅读与写作。理工科思维严谨缜密,也让他更容易驾驭长篇作品。《苍茫大地》作为我国首部歌颂雨花英烈革命事迹的长篇小说,震撼人心地呈现出雨花英烈精神。长篇小说《鏖战》则是对淮海战役历史的一次形象丰富、立体深刻的回溯。

  为什么热衷红色题材?张新科告诉记者,《苍茫大地》发表后反响强烈,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热捧与好评,令他深感意外,也给了他很多启示,“很多80后、90后被红色经典故事深深打动,看得热泪盈眶激情澎湃,这说明他们对这一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有着强烈的需求。”

  如何让红色题材赢得市场和观众,是这个时代给作家提出的新命题。张新科觉得作家必须要平衡好史料与虚构的关系,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运用富有时代感的写作方式尽可能进行再创造、再突破。在写作《苍茫大地》时,为了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张新科沿着主人公许包野成长、学习、工作的线路重新追寻了一遍,行程遍布广东、河南、山东、湖北、江苏、上海等地,一共去了30多个城市,行程近10万公里,寻找与许包野相关的史料文物,获得了大量详实而珍贵的历史资料。

  从“萌芽”到“发酵”,年轻人对红色经典的追捧,激发了张新科在这一题材方面的创作热情,“我希望红色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成为年轻人不懈奋斗、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张新科告诉记者,自己的最新作品《渡江》目前也已创作完成,计划今年面世,书中以全新的视角,再现了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恢弘画卷。 记者 王慧

  昆剧《世说新语》:解密中华文化的精神构成

  3月5日上午,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世说新语》折子戏系列正式启动。“挖掘中国经典文化内涵,从魏晋风骨中汲取文化养分,我们有信心以现代昆曲人的创作,为观众奉献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昆剧精品。”省昆院长李鸿良说。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收有1200则名士轶闻。国家一级编剧张弘说,众所周知,昆剧以明清传奇为文学依托,昆剧的舞台上还没有《世说新语》这么早的文学。现在,我们把题材上溯至魏晋,大大拓展了昆剧的空间。呈现于昆剧舞台的《世说新语》当然是今人创造的古人,经过昆曲丰富过的人物和故事,是有时代感的。

  古典文学经典浩渺的海洋中,缘何选中《世说新语》?在该戏编剧罗周眼中,《世说新语》是一部将“人”作为审美对象的段子集锦,短小精悍的篇幅与白描般的艺术手法与昆曲折子戏里的人物塑造有异曲同工之妙,魏晋时期士人们强调审美个性的人生姿态与昆曲之审美追求也有一致之处。《世说新语》的四条创作主线和整体架构是三国系列、竹林七贤系列、谢氏系列、王氏系列,“可以说这四个部分都代表了魏晋审美的最高点。”

  罗周说,《世说新语》没有一个戏完全由原作而来,编剧需要从简单到丰富,从轶事到戏剧,从表层深入内核,“这个过程很开心,这是一个透过表层触及、梳理中华文化精神构成的有趣过程。”

  这样的精神内涵,需要艺术家“立”到舞台上。《世说新语》的创作团队中,省昆第二、三代表演艺术家赵坚、戴培德、迟凌云、徐云秀、裘彩萍等均作为“说戏人”身份出场,合力托举施夏明、张争耀、周鑫、孙晶、赵于涛、钱伟、孙伊君、张静芝、唐沁等第四代青年艺术家。“既要出戏,又要出人,既丰富昆剧院剧目累积,也期望为省昆青年演员们打造属于自己的代表作。”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本剧艺术指导石小梅说。

  记者 王晓映 高利平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