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奋斗的故事,温暖寒冬点燃人心
2019-02-01 07:2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宏伟  
1
听新闻

  四季轮回,我们又站在新春的门槛上。辞别蕴藏的冬,我们即将迎来生机的春。大时代里没有旁观者,时代滚滚向前,我们奋力前行。

  今天,我们讲述几位奋斗者的故事,愿他们的故事温暖这个寒冬,点燃你的心。愿你在新的一年里,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奋斗者,心中有梦想,眼里有希望,身上有力量,脚下有方向,为自己,为家庭,为国家,活得元气满满,意气风发,多姿多彩。

  科技创新,笨功夫激发“灵感一现”

  35岁的张助华教授2018年作为第一作者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纳米技术》发表了两篇论文,《自然》杂志编辑为其中一篇新创了英文单词 hydrovoltaics(水伏),另一篇论文讲述了他预测的“硼烯”这种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物质在实验室中被制成。这两篇论文标志着他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研究所在“水伏”和“单原子层晶体”两个领域走在了国际前沿。

  1月27日星期日早上,记者走进张助华的办公室时,他正在用英文撰写论文。采访时,他能把“水伏效应”“单原子层晶体”等科学名词说得浅显易懂,但谈到生活,他的记忆似乎断了片:“我的生活与科研已经浑然一体,在实验室我感觉最舒服。”

  科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普通人不太一样,比如进入微观世界。“水伏”的基本原理是水分子在纳米材料内外表面游走,引起了材料中电子的移动,从而把动能转化为电能。“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像海绵吸水能发电。”张助华说,“水流、水滴、水波还有蒸发都可以被转化为电能。实验中水蒸发到手机大小的薄膜上,产生的电量基本可以点亮同样大小的液晶屏。”虽然从揭示原理到产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这有可能开启一场能源革命。

  没有什么重大突破可以一蹴而就,“水伏”是张助华所在团队多年奋斗的成果。石墨烯刚兴起时,团队广泛尝试其在力、磁、电、光等各种场域中的性能,进而确定“水中捕电”的方向。然而研究却撞了南墙,团队用各种方法产生的电量都极其微小,探索漫长而艰难。后来他们和华中科技大学在合作中无意发现,使用廉价的碳黑材料仅依靠水蒸发仍能产生电量,一片新天地就此豁然打开。回首这段历程,张助华说:“这种体验就是痛并快乐着,科学家比普通人更能体会什么叫‘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我们要在没有路的地方找到一条路,而此前我们走错过无数次。”

  “水伏”是试出来的,“硼烯”则是算出来的。石墨烯被普遍了解后,科学界开始寻找类似的“单原子层晶体”——只有一层原子均匀分布在衬底材料上,就像一群人手拉手站在广场上。硅、磷、锡等元素都在目标之列,而张助华把目光投向了元素周期表上碳元素旁边的硼。与石墨原子呈片状分布不同,宏观硼材料中的原子呈团状结构,附着在什么衬底材料上才能使硼原子分布从一团变为一片?这是一个深奥而令人费解的过程,理念在大脑中完善,过程却是由研究所每秒运算1000亿次的计算机完成的。2015年中,理论结果出来了——银。当年底,美国阿贡实验室与西北大学实验室、中科院物理所几乎同时验证了这个理论,硼烯不仅是目前已知最薄的柔性单原子层金属,而且在低温下是超导体,这一基础发现有可能被写进教科书,为其他科学家打开一扇研究的大门。

  “对于科研,35岁已是堪当大任的年龄,因此我总对张助华这样的青年学者有更高期求,希望他们做从无到有的发现,做有应用价值、造福人类的工作。”中科院院士、南航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郭万林说,中国的科学家在知识、训练和技能上已经不逊于任何国家,中国在科研投入上不惜重金也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每年10月诺贝尔奖颁奖季,对自己获奖有所期待的中国科学家还太少太少。他说:“谁把心沉得更静,比别人想得更深,他的思想结晶才可能对大家有助益,取得从0到1的原始发现。”

  采访结束时,张助华又点开了论文赶进度,他说:“科学前沿的竞争远比一般人想像得激烈,一项成果从构思到发表往往要数年时间,新发现也许就已不再新。走在世界科学前沿既要聪明又要笨,足够的笨功夫才是激发灵光一现的关键,这也算是一种奋斗吧。”

  记者 王宏伟

  城市再大,也需要一双勤劳的手

  “我今天没空,这一周也都排满了……”新春临近,采访保洁员夏花变成了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从安徽老家来到南京两年,她的奋斗,是一部生活变奏曲。

  夏花生活在安徽一个小县城,山好水也好。她和丈夫育有一儿一女,开了间杂货店,起早贪黑张罗生活,辛苦却也透着光亮。

  “我那个儿子学习成绩特别好,年年都考班上前几名……”小县城本就是个巴掌大的地方,这个众人口中“有出息”的儿子是夏花最大的骄傲和指望。进大城市,上名牌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命运却来了个大转折。那一次,上高中的儿子考砸了,竟然想不开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

  夏花的世界塌了。有一年时间,她天天直愣愣盯着儿子走出去的那扇门,不哭不闹也不说一句话。邻居大姐劝她到南京打工,散散心,“南京这边做钟点工很赚钱,客人都是网上下单,3小时105元,只要交点‘平台’介绍费,剩下的都是自己挣的。”

  夏花也知道,自己不能这样消沉下去。半年前,“保洁师”夏花上岗了,她骑着公司专门配给家政人员的电动车,敲开了南京城里那一扇扇陌生人家的大门。从此,她的脑袋被“活儿”占满了,只要拿起抹布、拖把、折叠水桶这三件工具,她什么都没空想,就是不停地干活,干活,干活!

  对陌生人,她更容易敞开心扉,以前憋在心里的话,跟人说说,心里倒敞亮一些了。一位雇主对她说:你必须坚强,因为你有责任给女儿做榜样!

  每天干三家,每次3小时,夏花这样忙一个月,收入有8000多,比留在家里的男人赚得多。一位女雇主对夏花感慨:“我女儿念到博士,月薪还不如你呢!”这让夏花有点自豪。迄今为止,每一单服务都是好评,她小心呵护着这些陌生人的好评,它们让她觉得她是被需要的;再大的城市,也需要一双勤劳的手。

  新年就要来了,再干几天,夏花也要踏上回乡路了。在城市里奋斗,对于夏花来说,不光是凭着劳动获得了大城市白领一样多的工资,还在于让她重新找到生活的支撑,回到人群。夏花还有一个女儿,她没再给她报课外补习班,一切顺其自然。

  而京东快递的吴师傅则有着另一个草根的奋斗故事。

  吴师傅今年39岁,两年前,他从宿迁来南京做了一个“快递小哥”。

  吴师傅负责老城南一带,找他收发快件的多是老小区的居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七八点下班,忙到月底,差不多八千块。

  一般来说,在老小区买快递的是年轻人,收快递的却是老年人。当他把生鲜送上门,跟老人交代了要放冰箱,老人没当回事随手就放在门口,等到子女回家,又忘记快递这件事,放到第二天生鲜就臭了。吴师傅因这种情况被投诉过,这以后但凡送货上门之后,他都会再联系一下不在家的收货人。如果碰到标注“次日送达”的快件,吴师傅披星戴月也要送到,“不然人家会投诉的”。

  奋斗在异乡,他结交了不少朋友。老城南一带地形复杂,星棋罗布的大街小巷,不熟路的快递员很容易走错。吴师傅就亲力亲为,很多时候一个星期七天都在工作。有时候,收件人不在家,就会让他把包裹搁在门卫。第二天,如果恰好又是给同一住户送包裹,他就会很细心地跑去门房,上一个包裹还没取走,就捎带上楼。

  吴师傅琢磨着,再干两年,就回老家宿迁开一家小店,也许收入不及现在,但可以照顾家里。不过,他也有些舍不得,“我负责的小区老人家比较多,需求比较琐碎,交给小年轻办,还真有点不放心!”

  大时代,终究是由一个个小人物组成。这些外来的草根劳动者,就像城市里的“神经末梢”。他们用自己最朴实的奋斗,守护城市里的美好生活。

  记者 陈 洁

  骑鲸蹈海,他们“逐梦深蓝”

  眼前是浩渺孤寂的东海,身后是渐行渐远的码头。春节前夕,在招商局南京油运公司工作的朱将,再一次随着油轮“长航希望”踏上了新航程。1985年出生的朱将主要从事远洋成品油运输,临近年关,各地能源需求骤增,这一次,他将和其他船员们从青岛运输汽油到宁波,然后立即折返,再从锦州运输航空煤油到香港。这意味着,这个春节,他又不能和家人团聚了。

  今年是朱将参加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他曾经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参加过两次招飞,和理想失之交臂。高考填报志愿时,在高校专业目录册上,朱将偶然瞥到了“航海专业”,注明:只招男生。乘风破浪的豪情让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

  作为大副兼实习船长,朱将要协助船长做好全船的管理工作,包括管理甲板部人员,负责设备的维护保养,平时要值航行班、管理伙食和卫生,还要兼职船舶医生和管理药品。“船舶无小事,一艘船值几个亿,一船货又是几个亿,还有二十几个人员在船上,一点疏忽就可能船毁人亡!”对自己肩头的责任,朱将一刻也不敢懈怠。

  从实习生到水手、三副、二副,直至成为大副、实习船长,11年来朱将跟着油轮几乎走遍了全世界的主要海域:印度洋的海盗高风险区,红海亚丁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港口蒙巴萨,南非的德班、伊丽莎白,纳米比亚的鲸湾港,美国的太平洋海军基地,斐济、东西萨摩亚等南太平洋岛国,最南端到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我们像一个全球快递公司,服务的范围是全世界。”朱将骄傲地说,“我们不只运输中石化、中石油的产品,还承担英国BP公司、美国壳牌和美孚公司的运输业务。中国的航运水平有实力逐鹿国际市场。”

  轮船是移动的国土,彰显着国家的形象和实力。国际著名石油公司对船舶管理水平的要求非常高,承担运输的船舶需要通过一系列严苛到近乎“变态”的测试,从船舶的外观到各项具体指标,甚至工作人员的穿戴,都要经过严格检查——朱将和同事们的成就感也正来自于此。每当顺利通过测试,老外赞叹地竖起大拇指时,朱将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自豪的时刻。

  不过,乘风破浪的快意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每次出海要在海上待六至八个月,工作11年,他只陪家人过了两次春节。“最自责的是爱人分娩时,我都没能陪在她身边,等到我回家,女儿已5个月了……”朱将幽幽地说。而当休假回到岸上,与社会的脱节再次成为他需要打起精神面对的尴尬:共享单车、滴滴打车、新近流行起来的网络用语……对此一头雾水的朱将恍惚间觉得,自己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

  为了一份薪水并不优厚的工作,放弃安稳舒适的生活,值得吗?“当然值得!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位优秀的船长,为了理想,再苦再累也值得!”朱将说得很认真。

  对朱将来说,船长不只是荣誉,是一艘船的主心骨,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特别是在新时代,他看到,优秀的船长带领着船员们扬帆济海,成为国家民族这艘巨轮上不可缺少的力量——

  “在海上,我们看到中国的和平方舟号医疗船前往非洲、太平洋岛国,进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在亚丁湾,中国海军舰队为我们保驾护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人对我们说起中国贸易伙伴时,总会热情地用‘Chinese friend’(中国朋友)或‘win win’(当地人用来表示‘双赢')表达他们的感谢。这些时刻每每让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也更明白了海员这份职业的价值所在。”

  只有平凡的人生,没有平凡的岗位。这正是朱将的人生格言。春节将近,他将和他的船员们再一次驶向远方,但这又何妨?逐梦深蓝,无悔无怨,向来是海上奋斗者的人生姿态。 本报记者 冯圆芳

  挑战命运,“轮椅少年”就职大数据分析师

  1月28日,谷佩洪接受采访前花了整个上午回顾自己的2018年。“不知不觉写满了整页纸”,他展示的手记,笔迹认真又整齐。乍一看,这些短短的记录,叙述的是一位普通准毕业生找工作的历程,但对于谷佩洪来说,每一条记录都像是一株沉甸甸的麦穗,凝结着过去一年中太多的汗水。

  从小成绩名列前茅,谷佩洪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他也是一位离不开轮椅的肌肉萎缩症患者。肌肉萎缩症是一种先天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谷佩洪记得,自从初中坐上了轮椅,就不能走路了。不过,不良于行的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却冲劲十足,高中时就多次斩获数、理、化竞赛大奖,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年年都拿一等奖学金。谷佩洪说:“无法苛求父母给予‘完美无缺’的身体,但可以要求自己成为‘无所畏惧’的勇士。”

  在南京上大学,虽然日常生活仅限于宿舍、教学楼和图书馆,但他从未把自己封闭起来。临近毕业季,他去互联网公司寻找实习机会,公司考虑到他的身体,批准他远程办公,谷佩洪却说,“更想和同事们一起待在办公室里,喜欢集体协作的氛围。”

  尽管有“南大优秀研究生”的荣誉,谷佩洪的求职并不顺利。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轮椅也阻碍着他的求职之路,谷佩洪被拒了好几次。随后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遭遇:在面试途中,他不慎从轮椅上跌落,硬捱了一个晚上后去检查,被诊断为骨折,至少要休养一个半月。

  “听到这个消息,就像兜头泼了一盆凉水。”回想起那个被“关”在轮椅上的暑假,谷佩洪陷入了沉默。从学校宿舍转移到老家的小房间,窗外阳光依旧,心里却满是阴霾。谷佩洪说,担心在家休息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求职机会,担心即使冲关斩将到了最后关头,也会因为身体状况被婉拒。同时,他的心里还藏着对亲人的深深愧疚:“父亲多年陪我在南京求学,母亲和妹妹在家生活非常辛苦。读了大学却找不到工作,怎么报答父母,怎么对得起妹妹!”

  好在谷佩洪的理想之路上,有一直尊重他、支持他的父母,有老师、同学和很多素昧平生却向他伸出援手的热心人。人间至情为谷佩洪增添了力量,他正视现实,冷静地调低了期望值。“做数据金融是我的梦想,但现在不能过多要求,只要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去年11月14日,媒体报道了这位“轮椅少年”找工作的困境。他的故事进入大众视野后,很多公司愿意为谷佩洪提供面试机会。最终,谷佩洪凭借扎实的学识、沉稳的表现,顺利通过了苏宁集团的微信面试。负责面试的苏宁人力资源部总监评价说,谷佩洪坚毅、自尊、自强,具备很多年轻人所没有的“不服输”精神。签约苏宁后,谷佩洪获得了一个与他的应用数学专业相当匹配的岗位——大数据中心产品岗,专门负责产品中心标签工作的数据分析,这正是他最想要的一份工作。在父亲的陪伴下,24岁的他坐着轮椅,在南京苏宁总部正式签约。“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十足把握能被苏宁这样的大平台招录。梦想成真后,内心太激动了,手心里都是汗。”签约的情形,谷佩洪记忆犹新。

  签下三方协议,谷佩洪的2018年完美“收官”,半年多的彷徨、焦虑如释重负。由于还未正式入职,他提前回了老家。谈及未来的打算和心愿,谷佩洪心心念念的是,自己的工作经验还比较缺乏。现在,他一边享受着温馨的亲情和相对放松的生活,一边着手补代码编写等技术“短板”,准备好迎接未来的困难和挑战。他说,成功从来没有侥幸与捷径,如果有,那便是奋斗。挑战命运,不服输,也是一种奋斗。

  记者 吴雨阳

标签:功夫;科技创新;灵感一现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