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创新力——江宁民企创新故事》在江宁金鹰城市文化客厅正式首发,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屈志坚,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王保顶,江宁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陆蓉,江宁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思明,南京晨报总编辑丁晓斌以及江宁区工商联领导,各街道统战委员(商会秘书长)、宣传委员,园区负责统战、宣传工作的领导,民营企业家代表,12家被报道企业领导等近百余人到场。
记者 成岗 见习记者 周敏
现场看
下午3点整,首发式正式开始。江宁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陆蓉发表致辞,她表示,江宁区有非公企业7万多家,已成为江宁实体经济的坚守者、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继去年我们挖掘了企业背后的文化故事,发布了《文化力》;今天,在南京市深化创新名城建设的号召下,我们再次联合南京晨报,深入采访了12位扎根在江宁、深耕在江宁的民营企业家,挖掘企业背后的创新故事,推出了《创新力——江宁民企创新故事》。”
南京晨报总编辑丁晓斌现场分享采编过程。2018年初,在江宁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的支持下,南京晨报采编团队深入江宁民营企业一线,与董事长、企业中层、普通员工攀谈,挖掘企业发展背后的创新故事,通过报、网、端、书等方式实现有力传播。“如今读来,这一个个扎实的数据、触动人心的故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创新的力量。”
现场,江苏辉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元龙,南京科远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胡歙眉,南京志绿声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天蛋,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良喜以及江宁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张钧从不同的角度,聊了他们对“创新”的理解。白元龙董事长表示,让江宁走在全省、全国、全世界的前列,这是创新的动力;胡歙眉总裁直言,让企业在一个行业内一马当先,这是创新的力量;陈天蛋董事长很直接,一句“创新才能活下去”,让台上台下的企业家连连点头;毛良喜总经理说得也很接地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想更好,那就创新”。他们语言质朴、话语中肯,诠释了江宁本土企业家坚韧、从容、笃定的一面,分享时间虽然不长,掷地有声的背后却饱含了他们在“创新之路”上的每一分宝贵的经验与感悟。正如张钧书记的总结,一个企业最终的优秀离不开创新,创新为优秀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
最后,江宁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思明,新华日报副总编屈志坚分别向江宁区科技局、教育局、人社局、江宁区国资集团、江宁区图书馆、江宁区新的社会阶层联合会、江宁合伙人、江宁区丽湖雅致酒店、江宁区上秦淮假日酒店以及12家被报道企业赠书。南京晨报总编辑丁晓斌现场签名售书,为本次《创新力——江宁民企创新故事》画上了圆满句号。
观众说
“大小企业都能在书中找到方向”
首发式正式开始前,江宁区各街道园区相关人员、辖区内企业代表早早来到现场,落座之后,很多人迫不及待地撕开了新书的包装,开始细细品读。横溪街道商会办事人员陈先贵浏览目录后,直接翻到了德朔的篇章,“我们都知道德朔是李克强总理考察过的企业,我以前有幸听过潘龙泉董事长的报告,至今印象深刻,急着想看这一篇。”
陈先贵说,他也曾在企业工作,前些年才去的街道商会,“商会就像企业的娘家人,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翻阅着手中厚厚的《创新力》,陈先贵挺激动的,“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创新是唯一的出路。这本书来得恰逢其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论企业大小、品类,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们企业的创新在于抱团取暖”
无独有偶,江宁合伙人会长刘伯敏看着眼前的这本《创新力》,同样爱不释手。他告诉记者,他也是创业大军中的一员,能够有机会看到这些前辈的故事,亲耳听到那些故事背后的讲述,心潮澎湃。
“白元龙董事长算是我的偶像。”刘伯敏回忆道,他曾在一次分享会上听到这个创二代的分享,拿到书的当下,他就翻开了辉源供应链的章节,想再一次细细品味这个故事,“刚刚听到科远胡董的介绍,他们是大学教师下海,如今企业达到这样的规模,对我而言也是很受启迪的。”
刘伯敏说,江宁合伙人本身就是一个青年创业者联盟,他们的成立、发展,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二次创新,“我们是一个帮助青年人创业的组织,最大的创新点就在于抱团取暖、资源互通。”
晨报评
《创新力——江宁民企创新故事》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宁区委统战部、宣传部、区工商联、南京晨报共同推出,深入12家企业,从董事长到一线职工,历经4个多月,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厂房,用双脚行走在江宁大地,面对面采访、心与心交流,最后得到了百万字的资料,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最终浓缩成10万字在这本书里,你不仅可以读到12个企业有苦有甜、有笑有泪的“创新力故事”,也能感受到12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江宁优秀民营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 在本书采编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江宁的创新土壤、创新活力、创新保障。
江宁有着创新的土壤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江宁民营企业的创新,离不开良好的土壤和环境。大家都知道,江宁曾经遍地乡镇企业,20世纪末一手企业改制,一手招商引资,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氛围和环境下,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有的甩掉体制的包袱,轻装上阵;有的有了政策的支持,心无旁骛谋发展;有的得到资源的整合,获取发展壮大的源头和资本。如今,又有了诸多降本增效的举措和方法,最重要的是企业受到社会的关注,优秀企业家受到尊重,鼓励创新的氛围浓厚,参政议政的渠道畅通,“亲”“清”的政商关系逐步形成。
一个小故事让记者印象深刻。坚守16年研发出中国第一个原创抗艾新药的前沿生物,董事长谢东创业遭遇“九死一生”,但他的科研成果和执着的精神引起南京江宁高新园领导的注意,向谢东发出邀请,并给予资金和各类支持。于是,前沿生物来到南京江宁,再次开始“新一轮长征”。谢东说,有感知遇之恩,公司将总部从重庆搬到了南京,南京也成了前沿生物事业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江宁有着创新的活力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全市尤其是江宁区在建设创新名城的过程中,江宁区的各级部门以及众多民营企业家充满了创新的活力:江宁区拥有26所驻区高校,辖区正在大力推动高校院所与高新园区、社会资本共建大学科技园、产业创新中心、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开放共享创新资源,加快大学城向创新城转型。此外,江宁区大力引进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国际工匠人才;江宁区还大力培育创新企业承担创新的主体地位、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预审代办”“不见面审批”方式和流程,切实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审批服务效能。
江宁民营企业家的自发创新活力也让人感叹:辉源供应链的白元龙董事长创新运输车模式,从私有走向共享;盛庄女掌门刘巧琴运用大数据后台管理“智慧菜场”,你绝对想不到,抖音、网红、O2O这些词会跟菜市场搭上联系;用AI将使所有生态发生颠覆性革新,最终重构人们的生活的小视科技年轻的董事长杨帆;美国加州大学材料学博士、南京志绿声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天蛋让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长为年产值2.5个亿的“噪音克星”、“声学难题诊疗师”。
江宁有着创新的保障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江宁区千方百计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坚定不移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2018年年初年末两场大会相得益彰,1月,江宁区召开创新发展大会,出台《创新发展行动纲要》及相关行动方案,提出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核心区。而在年底,江宁区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0条措施,对50名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以及50家区优秀民营企业和30位优秀民营企业家予以通报表扬。
2018年11月19日,江宁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民营企业座谈会。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李世贵就提出要求:“要用强烈的创新精神来办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人才引育,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用创新赢得市场,努力成为江宁创新大军中的中流砥柱。”李世贵强调,进一步发展好民营经济,需要地方和企业共同努力。江宁区委、区政府将提供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千方百计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坚定不移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全力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