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都是江苏人,一人曾被授予“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一等功臣”
中共中央、国务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据悉,这是我省连续两年有科学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去年获奖的是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今年则是钱七虎院士。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经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评审,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148项;授予5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经了解,此次江苏省共有50项通用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我省单位主持完成的22项,获奖总数继续位居全国各省份第一。50项通用项目中,自然科学奖5项、技术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37项。
南京大学主持完成的“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在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有40余种产品推向市场,并在国内外300余个重要项目中得到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我国科研团队在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领域取得的一项引领国际科技前沿的重要成果。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国家工频高电压全系列基础标准装置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建立了1kV~100kV全系列高电压基础标准装置,成果已被授权为我国法定最高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实现了对国外产品的完全替代,有力提升了我国在高压计量领域的国际话语权。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标志着我省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记者 聂龙妃
钱七虎:为国铸牢“地下钢铁长城”
钱七虎:为国铸牢“地下钢铁长城”
钱七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为我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立下了不朽功勋。
1937年10月,钱七虎院士出生于江苏昆山,抗日战争的枪炮声中,钱七虎度过了穷苦的童年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靠政府的助学金,钱七虎完成了中学学业。1954年,钱七虎迈进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大门。
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当人们欢呼庆贺之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了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在钱七虎看来,那个年代如果说核弹是对付敌对军事力量锐利的“矛”,那么防护工程则是一面坚固的“盾”。“防护工程是我们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矛’升级了,我们的‘盾’就要及时升级”。从那时起,为国设计打不烂、炸不毁的“钢城坚盾”成了钱七虎一生未曾动摇的目标。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钱七虎敏锐地发现,地上空间利用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长,于是在本世纪初,钱七虎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交出了城市发展向地下延伸的提案,2002年,钱七虎提出在长江上修建越江隧道,两年多后,南京长江隧道纳入南京“五桥一隧”总体规划,这让钱七虎兴奋不已,作为专家委员会主任,他深知肩上责任之重。
南京长江隧道是当时已建的隧道中所经地质条件最复杂、技术难题最多、施工风险也最大的工程,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隧”,如何进行隧道掘进,确定工程建设方案,是钱七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开始,设计单位提出了用“沉管法”,钱七虎却认为此法存在安全隐患,为此,他建议改用盾构法,采用盾构机开掘长江隧道,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2008年8月,当盾构机掘进第659环时,因刀具、刀盘磨损严重,盾构机突然停止工作,这个庞然大物静静地待在长江下面的岩层中,施工搁浅,一夜之间议论纷纷,远在某电站的钱七虎当即表示:“工程绝不能报废,更不会‘烂尾’。”后来在钱七虎的建议下,磨损刀具更换,刀盘修复,国内厂家对刀具进行自主改良,随后南京长江隧道掘进历经磨难,再次启程。
2010年5月28日,南京长江隧道历经5年的建设全线通车运营。作为中国长江上隧道长度最长、盾构直径最大、工程难度最高的工程之一,南京长江隧道获得鲁班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十多个奖项。钱七虎被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一等功臣”。
作为多个国家重大工程的专家组成员,钱七虎先后在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多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并多次赴现场提出关键性难题的解决方案。他还先后组织编制了全国20多个重点设防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
60余载从事防护工程研究,钱七虎建立了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解决了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以及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等若干工程防护关键技术难题,对我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钱七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评“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士”和“国际城市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会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以及军队重大技术贡献奖。
记者 聂龙妃
刘永坦:为国筑起“海防长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引领者,他负责研究的“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40年来,这位专家为中国筑起了“海防长城”。
刘永坦,1936年出生在南京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然而出生不到一年,他就随家人开始了逃难生涯。1953年,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工大,1979年6月,刘永坦到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和伯明翰大学进修和工作。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先进的试验设备,聚集了一大批雷达技术方面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刘永坦的导师谢尔曼就是其中之一。1981年的金秋,进修结束后的刘永坦立刻起程回国,此刻,他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新体制雷达被俄罗斯人称为“21世纪的雷达”,这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对航天、沿海石油开发、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也都有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经对这种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诸多因素,最终未获成果。
但是刘永坦不改初衷,他根据当时世界上雷达的最新技术信息,运用自己在国外取得的科研新成果,采用了独特的信号与数字处理技术,提出研制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方案。经过10个月的连续奋战后,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诞生了,1983年夏,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召开方案评审会,对这份新体制雷达方案报告做详细评审,专题会开了整整4天,最后与会专家们一致表决通过该报告。这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1986年,刘永坦开始主持“新体制雷达研究”,为研制成完整的雷达系统而奋力拼搏。1989年,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建成。1990年4月,雷达站完成了整机调试。1990年10月,国家多个部门联合举行的鉴定会宣布: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2011年刘永坦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记者 聂龙妃
南京高校喜获一大拨奖项
昨天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南京高校收获一批奖项,喜报频传。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斌教授团队的研究项目“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东南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专用项目二等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通用项目获奖数并列全国第六,获奖总数位居江苏第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南京理工大学领衔主持的2个专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个专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参与完成的1个专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此外,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南京农业大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南京工业大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药科大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王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