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之旅。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未知,正是人们对无边宇宙的强烈好奇和不懈探索,推动人类一步步完成“上九天揽月”的壮举。
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哥白尼出于对日晷的好奇提出“日心说”理论……好奇心是人类学习、研究的最初动因,也是最基本的创造心理因素。对某一事物产生的强烈好奇心,会转化为探索的兴趣和行动,乃至更深层次的事业追求。科学的发展就是好奇心的产生、摆脱、再产生、再摆脱的过程。而人类认知的每一次升级,都始于“好奇”,止于“不足为奇”。
前不久举行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科研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要尊重其自身规律,核心是要以科研人员为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尊重和保护好科创人才的好奇心十分重要。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拥有天马行空的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人类的重大科学发现都不是“计划”出来的,必须给科学家创造更多的空间,释放他们更大的活力。
尊重和保护好科创人才的好奇心,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也需要人文环境“润物细无声”的养护。人类许多的“突发奇想”,常常是必然中的偶然,伴随着巨大不确定性。与成功相比,失败往往是“家常便饭”。屠呦呦依据古文献里一条简单线索,经过上百次实验,才终于把青蒿素的有效成分萃取成功。容忍失败,理解试错,才是健康包容的创新生态。
让科创人才的好奇心真正转化为推动科技进步的生产力,还需要体制机制供给侧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瓦特发明蒸汽机后,没有当时英国产权保护制度和一系列政策法律的配套支持,就没有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级政府为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有的规定还没有完全落地,有的还留于形式。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进一步加大对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8月召开的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要为各种非规划创新开口子,保留自由探索的空间。会上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出台了30条含金量颇高的新政,并要求省有关部门和省属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限时出台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岁末年关将至,期待政策红利充分释放,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孙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