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我是怎样采写《南京大屠杀》的?
2018-12-11 08:5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12月13日是国家公祭日。今天我要讲的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故事。

  81年前的12月9日,侵华日军已经攻下了南京东郊的汤山,水西门、中华门、光华门、中山门、雨花台、紫金山一线,外围阵地的中国守军都撤到城门里面坚守。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总司令长官松井石根下令派飞机给中国军队投扔劝降信,劝我们中国军队到12月10日正午必须投降。信上说,如果不投降,就要攻城,要叫中国人畏服。

  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南京守军司令长官唐生智坚决不投降,他说我们哪怕打到只剩一兵一卒,也誓和南京共存亡。后来中国军队死守三天,到12月13日的凌晨,全世界最雄伟的城门——南京中华门被日军攻占,标志着南京全面沦陷。沦陷以后,侵华日军进行了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屠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奧斯威辛集中营一样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主讲嘉宾

  徐志耕:

  国家一级作家,原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副主任,首位“南京大屠杀”历史独立调查者,反映南京大屠杀的首部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的作者。

  精彩观点

  侵华日军进行了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屠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奧斯威辛集中营一样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这个事情怎么写,我当时就决定突出一个字——真。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有力量,只有真的东西才能留给历史。

  历史是需要重温的,重温历史就要记住一点:“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历史,重温历史,才能在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

  南京大屠杀罄竹难书三十万人大多是被集体屠杀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屠杀的人数之多,保守估计约三十万,这三十万人大多是被集体屠杀的。

  侵华日军在占领南京以后,大肆搜查青年男子。国际友人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当时在南京有20多个外国友人,以德国西门子公司拉贝为首组成了一个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把在战火中无家可归的难民,集中到山西路、大方巷、颐和路那一片的安全区内,又叫作非军事区。可是丧心病狂的日军根本不遵守国际惯例,经常到安全区里面抓人。

  只要他们看到青年男子,看到头上有戴过帽的印子,看到手上有老茧,只要发现有一点点可疑的都统统抓走。集体屠杀的十几处地方,大都在长江边上。屠杀人数最多的是草鞋峡,有五万多人,少的也有一千多人。汉中门外、中山码头、煤炭港、包括一直到燕子矶的长江一线十多处都是集体枪杀的屠场,除了集体屠杀的,还有零星屠杀的。

  我采访到的几户人家,听了以后实在是悲愤交加。

  有一位幸存者叫夏淑琴,当年住在新路口5号,现在叫做武定门。现在这个门牌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我是三十二年前的1986年采访这件事的。我去的时候,她告诉我,她家里当时九个人,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大姐、二姐,还有她,还有三岁的妹妹和吃奶的小妹。12月13日上午日军冲进门以后,先把她父亲一枪打死,再把她爷爷奶奶打死,两个姐姐和母亲都被日军强奸以后,光着身子在地上被枪打死,当时她躲在蚊帐里面抱着妹妹,日军用几把刺刀刺过来,她的伤疤成为了日军罪行的铁证。一家九个人只留下了她们两个孤儿。

  在下关釆访到一个人叫姜根福,原来是南京航运公司的一个船工。他家里有11个人,一家死了8个,只剩下他和另外一个弟弟。因为有一个弟弟被人家领走了,他找不到,他认为人已经死了,11个人只留下2个,家破人亡,这是确认的事实。

  除了枪杀以外,南京的妇女也遭到了很多劫难,她们受尽了凌辱。据国际军事法庭判决,判决书上记载着南京强奸事件有2万多起。

  太平路那一带,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大都被日军烧掉了。是日军不但抢劫金银财宝,屠杀我们的同胞,还掠夺了我们很多很多珍贵文物。南京国立图书馆里面好多藏书,很多线装书,古籍版本都被日军用卡车一箱一箱拉走,成千上万的古董从南京运到了日本。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大屠杀日子里,从12月13日到1938年1月底,是大屠杀最疯狂的时候。经过大屠杀后整个南京城一片死气沉沉尸横遍野。据当时掩埋尸体的一个负责人高瑞玉老人讲,雨花台外边,那时候有个地方叫做宪兵操场,就是南京警察出操的地方。当时挖了好多大坟,一个坟百十米长,三米深,十个一垛一千人一个坑。尸体一个一个地被垒起来,这样的大坟有好多。

  南京经过这样一场灾难,人口锐减。在南京大屠杀以前,南京城有户籍登记的一百零几万人。到1938年一月、二月的时候日军占领后在南京城里搞良民登记,登记的只有二十多万人了。

  这样一个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我们南京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我怎样采写《南京大屠杀》只有真的东西才能留给历史

  我接触这个事情是1985年8月15日那一天。南京市在侵华日军集体屠杀的地方,建了十三块纪念碑。当时我在南京军区部队,就是太平门那个地方。有一天我到鼓楼去,路过北极阁,就是现在江苏广播电视台斜对面,看到一块花岗岩纪念碑,很多人围着看。我下来一看,很震惊,因为这个地方我经过多次,以前是一个花坛,鲜花盛开的地方,怎么会是杀人的地方呢?这块纪念碑使我震惊,我就想南京大屠杀是怎么回事,问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而且当时很多书籍报刊上也没有。那时还没有百度,到那个词海里面去找,只有一二百字的条目,很多具体东西也没有。

  当时我是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的记者,我决心要调查这件事情。我一进入这件事情发现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我们的教科书上,我们的资料库中,我们的报刊上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方面的资料。

  1983年,南京市政府组织南京各个区的文化馆,了解全市还有多少幸存者。每人一张表,填你经历过什么苦难,家里有什么亲人被杀,就这样一共找到了一千七百多个人。我到纪念馆去向他们要幸存者的名单,我要到了一千七百多人的名册,就在里面找找找,找出各种各样的受害事实。我就一个人拿着一个本子,一支钢笔,骑了一辆18寸的自行车,沿着南京大街小巷跑。东边到汤山,西边到河西棉花堤,南面到花木村,北面到六合的竹镇。我经过了四个多月的调查,原来准备采访一百个人的,后来我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刚刚去世,有的老人生病住院了,所以我最后采访到了八十六个人。

  每次我采访回来虽然很疲劳,但是我心里很激动。第一,我抢救了这些资料。第二,我觉得这个事写出来是绝对好的,写不好,我这辈子就不要去写了。这样好的材料,这样生动的故事,这样悲惨的历史。那么这个事情怎么写,我当时就决定突出一个字——真。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有力量,只有真的东西才能留给历史。

  我记得有一件事情非常使我感动。那时候鼓楼即现在消防队的这个地方,是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有一面太阳旗。鼓楼下面是南京大学,过去叫金陵大学,金陵大学操场上有一面中国旗,但是比那个日本大使馆的旗要低好多,当时金陵大学的老师、学生就写了一则提议,要重新修建这个旗杆。于是,学生和老师都掏钱,买了水泥钢材木头,让中国旗在这个旗杆上高高飘扬,中国旗超过了日本旗。这一面旗,也是一种志气,一种爱国精神。

  当时还有一个妇女,可能大家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情况都知道有个人叫做李秀英。这个是我采访的第一个妇女,两个日本人要欺负她,来抓她走。她一个妇女居然跟两个日本兵斗,身上被刺了37刀,到处都是血。但她没有屈服,后来昏死过去了,她父亲找人用门板把她抬出去。寒风一吹又醒了,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女性。

  当时,妇女遭到很大的灾难。我就在一千七百多个人的名单里面找,找出了十四个叫秀英的名字,有李秀英,还有张秀英、王秀英、刘秀英,14个秀英,我把这些人写了一章。在腥风血雨的环境下,白色恐怖中,秀英,英就是花,秀美的花,美的东西被扼杀了,美的东西被破坏了,这是很大的悲剧。

  1982年到1983年,中日发表了联合声明。但是日本右翼分子和日本文部省的人,篡改教科书,把侵略中国中的“侵略”两个字改为“进入”。把南京大屠杀说成是虚构的,把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称为不合法的,这极大地激怒了南京人。

  1982年和1983年的时候,很多南京市民纷纷写信上访到南京市政府和南京人大,强力要求市政府在南京为遇难同胞建纪念馆。就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到南京来,他说:“我们当然要建馆立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要建”。邓小平在宣纸上写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就开始建了。

  沉痛的思考真正的战斗力靠的是经济力量

  通过写《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我有很多思考的东西。

  我是军人,作为军人,部队的战斗力靠什么,部队真正的战斗力靠的是国防力量,靠的是经济力量。

  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工业总产值GDP就上不去,军队就没有办法。军队是需要开支的,飞机、大炮、坦克、军舰是要钱的。1937年的时候,日本就有航空母舰了,那是八十多年以前了。淞沪抗战时日本的航空母舰就停在崇明岛外面,当时中国军队最先进的武器,就只有一个坦克连,德国进口的。几辆坦克,在黄埔江边淞沪抗战时都被全部打掉了。抗战初期很多地方还用大刀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经济力量,国防也不会强大,所以落后就要挨打。

  在淞沪抗战以后,1937年11月13日,上海沦陷。日本人就把我们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上面的钢轨桥梁全部拆掉,拉到日本去造军火来打我们。那时候日本有3000多架飞机,我们只有300多架飞机,300多架飞机在淞沪抗战以前就基本全部打完。到南京保卫战的时候已经没有飞机了,我们的舰艇在江阴要塞那个地方都沉掉封锁航道了。当时武器装备落后,这是我觉得需要反思的东西。

  历史是需要重温的,重温历史就要记住一点:“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历史,重温历史,才能在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记住过去的故事,都记着过去,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来振兴我们民族,获得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本文是作者在南京邮电大学STEC数字大学讲坛上的讲演,有删节。)

标签:南京大屠杀;嘉宾;南京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