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聚焦南京陷落的文学书写 《国族记忆》在南京首发
2018-12-08 19:5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罗鹏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2月8日讯(记者 罗鹏)文字是可以流传下去的。无论是这本《国族记忆》,还是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目的是让人们记住历史,珍爱和平。

  今天,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胡春毅带着自己的新书《国族记忆》来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分享了写作这本书的心路历程以及对这段国家记忆乃至人类记忆的思考。

  《国族记忆 1937年南京陷落的文学书写》是胡春毅七年来的心血之作。聚焦1937年南京陷落、南京大屠杀这一题材的文学作品,分析相关文本和解读文学现象,从文学思潮的渊源流变与社会历史文化的联动处着手,实现从文学文本到社会历史语境的文化突围,追踪文化民族主义或族群想象等现实议题,进而,探询文学表达背后的文化语境与历史真相。

  2009年,胡春毅第一次来南京旅游,然而却忘记了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一看。“后来我每次想到都觉得不可思议,在南京的一周时间里竟然没有去江东门纪念馆参观。”因此,“我为什么没有铭记南京大屠杀”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胡春毅博士论文选题的由来。

  胡春毅介绍说,从1937年到现在的81年里,除了国内的作家,许多国外的作者处于不尽相同的国家、民族的立场上,共同聚焦了这一重大题材,如日本、欧美作者,尤其是华人华裔作家,那是一次次十分难得,甚至是不期而遇的精神遭遇战,“在这场精神之战里,能看到世界层面上不同文学作者的叙事内容、创作倾向、书写水平和精神脉络,能够把握到这种书写‘勾勒出所论时代的历史想象的深层结构’”。胡春毅说,1937年的南京陷落、南京大屠杀已不单纯是文学审视的对象,思考它就是思考全人类的创伤、遗忘、人性本质等问题。

  对于《国族记忆》的出版发布,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卫星表示,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题材,文学表达必须有底线,“因为现在还有很多日本人否定南京大屠杀,所以文学作品中可以有加工成分,但是对于南京大屠杀中重要的事件不能有任何夸张和虚构。”王卫星坦言,虽然南京大屠杀档案在201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但这仅仅只是第一步,它要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只有每个人都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标签:
责编:吴冠文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