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城、越城、金陵、秣陵、扬州、丹阳、建康、江宁、蒋州、白下、集庆、应天、南都、白门……在将近2500年的建城史上,六朝古都南京拥有70多个名字或别称,如同繁星般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号,印证着这个城市的厚重历史,蕴藏着这个城市的沧桑往事。
日前,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博士作客南京“市民学堂”,细说南京历代名号背后的故事。记者专访卢海鸣,听他讲述南京那些名号背后的有趣故事。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出于控制长江险要之地的目的,命其主要谋士范蠡在今南京城南濒江临淮的长干里修建一座土城,称为“越城”,这被后世学者认为是南京建城历史的开端,距今已经有2489年。
“其实,越城并非南京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城市名号。”卢海鸣介绍,南京首个名号是“冶城”,年代比越城更早,只不过当时南京尚未开启建城史。
春秋地区,南京地处“吴头楚尾”。公元前五世纪,吴王夫差看中了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在今南京主城区朝天宫建立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冶炼作坊,就地取材,铸造兵器。这座吴国“兵工厂”后来被称为“冶城”。它徒有“城”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城池。
卢海鸣说,沧海桑田,昔日的冶炼作坊早已无迹可寻,但冶城这个名字却流传下来,成为南京年代最为久远的一个名号,不断被后人使用。
越城之后,南京在中国历史上载浮载沉,或为一国之都,或为州治、府治、郡治甚至是县治,城市名号也不断发展。卢海鸣进行过统计,在今天南京市域范围内,历史上曾出现70多个各具特色的名号。
如果按来源分,来自官方的称呼有金陵、秣陵、建业、扬州、江宁、建康、集庆、南京等将近30个。更多的则是民间称呼,如冶城、越城、白门、江南第一州、六朝古都等,达40个以上。
这些名号,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往往无法说出其准确来源和含义。列举出几个常见的南京名号,卢海鸣一一解析。
在南京所有名号中,“金陵”的知名度很高。公元前333年,楚国大败越国,在南京设“金陵邑”,这是南京主城区设行政机构的开始。近年的考古发掘已证明,“金陵邑”城池位于现在的清凉山一带。
卢海鸣说,“金陵”名字的来源,有“埋金说”、“因山立号说”、“产金说”、“采金说”四种说法,此处的“金”并非黄金,而是青铜,“陵”则是山陵、山冈。四种说法中又以“楚王埋金说”流传最广。相传楚威王占领今天南京这片土地(本为越国领土)后,听风水先生说此地有“王气”,遂命人埋金以压制王气。这个新设立的城市就有了“金陵”这个名字。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东巡会稽,路过南京。传说,此时又有风水先生告诉秦始皇金陵有王气,秦始皇遂命人凿方山“以泄王气”,同时将金陵邑改为秣陵县。
古汉语中,“秣”是“牲口所食草料”的意思。卢海鸣说,一般认为,秦始皇改“金陵”为“秣陵”,是刻意降低南京地位,贬损南京形象,言下之意,这个地方只配当秦帝国养马的场所。但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秣陵”并非贬称。
南京大学胡阿祥教授在《嬴秦国号考说——兼说秦置秣陵无贬义》一文中认为,“秦”为养马的草谷,秦人祖先因给周王室养马得以立国。在秦人看来,“秣陵”这个名字非但不是贬义,反而是秦始皇赞赏南京的山水形胜,赋予这座城市的美称。
秦淮是南京的代称,卢海鸣认为,这个名称是南京所有名号中最温婉、最容易让人产生美好联想的一个。
用“秦淮”代南京,当然是因为秦淮河对于这座城市的重要地位。秦淮河被世世代代的南京人看作母亲河,是南京城的生命符号、历史符号和文化符号。
秦淮河之于南京,就相当于黄浦江之于上海,珠江之于广州,塞纳河之于巴黎,泰晤士河之于伦敦。
第一个在南京定都的王朝是孙权建立的东吴,“建业”这个名字正是孙权所起。211年,坐拥江东半壁江山的孙权将政权中心从京口(镇江)搬到秣陵。次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取“建立帝王功业”的意思。
公元229年,孙权在湖北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定国号为吴。同年秋,他迁都建业。东吴时期,建业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物阜民丰,市井繁荣,以致东吴末年末帝孙皓想迁都武昌时,百姓编出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民谣,表达对建业的眷恋,也打消了孙皓的迁都念头。
西晋灭亡东吴后,建业改回秣陵,后西晋又将秣陵分成两个县,其中一个叫做“建邺”。一种说法认为西晋皇族司马氏从河北邺城发迹,将“建业”改为“建邺”,有统治者不忘故都之意;另一种说法,古人给一个字加上一个右耳朵偏旁,有贬低的意思,讽刺东吴政权霸业落空。
从东晋到南朝,南京这个城市都叫做“建康”。从建邺到建康,只是一字之差,其中的转变同样有趣。
卢海鸣介绍,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名叫司马邺。古人避讳,“建邺”犯司马邺名讳,需要改名。当时,中原地区战乱不休,江南则相对安宁,统治者希望江南保持和平安康,遂将“建邺”改为“建康”。
东晋、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城。南宋时,南京被称为“建康府”,是仅次于首都临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元朝时,南京曾叫建康路,这里的“路”当然不是道路,而是指行政区域。
现在的“江宁”,是指南京市下辖的江宁区;但在古代,江宁可能是整个南京的名字。
“江宁”最早出现在西晋太康二年,西晋将秣陵下辖的临江县改为江宁县,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载:“晋永嘉中,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南门临浦水。至今称江宁。”也就是说,南京靠近长江和秦淮河,“江宁”是“江外无事、安宁”的意思,南京的简称“宁”,也来自“江宁”。不过,这段记载中关于江宁县设立时间并不准确。
“江宁”最初是作为一个县的面目出现,隋唐时有江宁县,从五代开始,南京地区被划分为江宁、上元两县,这个格局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江宁”也曾是整个南京的名字。五代时期,南唐将金陵府改为江宁府,定都于此。到北宋时南京被称为江宁府。清代,南京也叫江宁府,一直沿用到1912年1月民国成立。
卢海鸣介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最初并无名称,因为清代南京称江宁,因此清官方文献里都叫做《江宁条约》。民国之后,才逐渐称为《南京条约》。
江苏省的名字也和江宁有关。清朝康熙年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江苏”一名,取江宁府的“江”和苏州府的“苏”而成。
“白下这个名字的来源,可追溯到东晋的白下城。”卢海鸣介绍,东晋成帝年间,历阳内史苏峻发动叛乱,东晋将领李根在白石山(今金川门外象山一带)筑造白石垒御敌,白石垒就此成为六朝时期一个极其重要的军事防御堡垒。白下垒后演变成白下城。南朝政权多次出兵北伐,讨贼平叛,就从白下城出发。隋灭南朝后,刻意降低南京地位,白下城沦为废墟。唐高祖武德九年(626),金陵县治所迁到白下城旧址,改称白下县,属于润州管辖,“白下”从此成为南京一个名号。
唐朝时,通往南京城内的交通要道上设有驿亭,称为“白下亭”,是唐代人迎来送往的饯别场所。诗人王勃写有《白下驿饯唐少府》,李白有《金陵白下亭留别》,均写于此地。
六朝古都 十朝都会
人们常说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这两个美称源于何时呢?卢海鸣也做了一番探究。
他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六朝古都”一名,出自当代著名新闻记者、散文家黄裳(1919—2012)在1946年10月9日撰写的《“美人肝”》一文,其中写道: “南京是所谓六朝古都,秦汉以前的不谈,仅自孙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建都开始,到现在已经是一千七百多年了。”
“十朝都会”的提法出现的时间并不长,首先提出的是学者杨志坚,他在《江苏山水胜迹》一书中写道:“南京,历史上曾有十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素称‘十朝都会’。”
记者 于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