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生辉舞台,美好印记—— 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综述
2018-10-31 07:0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21台新创汇演剧目、8台优秀参演剧目、9台外邀优秀剧目、6场音乐会、6场艺术作品展览,13场地市群文广场演出,22部大学生戏剧展演,“100+”群众文化活动……这个秋天,为期29天的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交出一张完美“文化清单”,让整个金秋染上浓浓文艺氛围。

  江苏原创,

  好剧不断观众乐享

  “原创”是2018紫金文化艺术的最亮标签。艺术节上,多部取材于我省的优质原创剧目上演,一系列精品佳作,生动反映江苏大地的历史人文、风俗人情以及沧桑巨变。

  丰富多样的地方剧目,勾勒出江苏文化的美丽内蕴。苏剧《国鼎魂》谱写一曲为国护宝、九死不悔的“时代正气歌”,歌剧《鉴真东渡》创新艺术表达融汇东西文化,锡剧《大风歌》用小家碧玉的剧种演绎出大开大合的历史厚重感,柳琴戏《矿湖情缘》唱出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拉魂腔”。

  根植于古楚文化中心,又饱受江淮文化滋润的淮剧,通过《十品半村官》《菜籽花开》《留守村长留守鹅》等剧目将发生在盐阜一带的凡人小事带上舞台。扬剧历史戏《不破之城》唱出历史名将史可法的精神风貌和不朽历史功绩,现代戏《湖湾金秋》以“最美教师”为引子,唤醒人们对教育模式的反思。

  歌剧《图兰朵》、越剧《梁祝》、芭蕾《吉赛尔》、交响乐《黄河》……高潮迭起、大气磅礴的外邀优秀剧目的火爆,彰显紫金文化艺术节的全国性、国际性视野。高水平的开幕式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场文艺演出”、传统而又时尚的舞台艺术展演以及“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美术展”“画说运河——江苏美术家采风创作成果展”等一系列艺术作品展览,都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印记。

  百姓参与,

  成为舞台真正主人

  突出群众参与性,让老百姓真正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是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又一亮点。

  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首次被纳入紫金文化艺术节板块。从全省多所高校遴选出的7台精品剧目,集中展示江苏高校成果丰硕的大学生戏剧创作。《立秋》《马克思》《以法之名》……参演作品以其开阔的艺术视野,令专家评审组“感到兴奋”。

  艺术节上,各具特色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在江苏最高层次的文艺舞台上大放异彩。在群文广场演出单元,13个设区市的13场演出台台精彩。在连云港,11个原创节目纵横港城千年历史,集中展示以将军崖岩画、淮海戏、海州五大宫调等为代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泰州,《常到百姓家串串门》《我们总是这样亲》《打开梦想的大门》等精彩节目,串起泰州的人文底蕴与文化惠民活动带给市民的欢乐,也描摹改革开放40年来泰州的发展变化;在苏州,舞台上的《绣》以优美的艺术语言、灵秀的舞姿和奔放的激情,演绎苏州文化的秀美神韵。

  普通老百姓不再是台下看客,而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家住六合长芦、70岁的石大爷2002年退休后,加入村里的留左大鼓艺术团,这一次,他们的艺术团登上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热闹欢腾的《跑旱船》节目令在场每位观众都拍手叫好,过足“明星”瘾的石大爷高兴得像个孩子。

  广场舞大赛也成为本次紫金文化艺术节重要板块。从20岁出头的年轻姑娘到年逾古稀的老人,伴随着《迈进新时代》的主题曲翩翩起舞,展现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创新表达,

  文艺传播更鲜活闪亮

  “触屏时代”创新表达,让艺术节更接地气、更有人气。除了微博、微信、客户端外,网络视频、H5产品、可视化新闻等“新面孔”大量涌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一节一会”盛况,是本次紫金文化艺术节新亮点。

  艺术节期间,新华日报《文艺周刊》深度挖掘紫金文化艺术节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并在要闻版开辟专栏,一剧一稿,全程追踪报道艺术节优秀参演剧目;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在首页和江苏有戏、“昆虫记”栏目建立“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吴韵汉风尽在一节一会”专题,发布原创报道、剧评以及名家专访;集团旗下中江网在首页头条、要闻、焦点图等显著位置推荐、集中宣传艺术节各项展演活动。“江苏有戏”微信公号开设“紫金文化艺术节Day N”专栏,创意开发“我也是角儿”H5互动项目,制作重点剧目的网络导赏视频、互动海报等。此外,紫金文化艺术节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人气十足,“罐头文艺”“梨园漫步”等新媒体栏目纷纷拿出新鲜创意,一批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的多样化融合产品赢得点赞、聚足人气。

  引入导赏机制,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是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的创新表达所在。艺术节一方面组织作品主创、明星艺术家、文艺评论家、主持人等在重点演出之前进行现场导赏;另一方面,通过二维码、官网发布、官微推送等方式,对展演和展览进行网络导赏。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导赏,提升人民群众观演兴趣和鉴赏能力,让观众真正看得懂听得懂,为文艺繁荣发展培植深厚群众土壤。

  其中,热闹非凡的“剧评大楼”,就十分抢眼。戏曲栏目“昆虫记”组织近百位戏迷集中观剧,在微信群、QQ群发表实时评论弹幕,并集结成“剧评大楼”,其中关于扬剧《百岁挂帅》的剧评还获得该团负责人李政成的坦诚回应,令“昆虫记”戏迷豁然开朗。一系列创新表达方式,不仅提升艺术节的群众参与度、知晓度和社会影响力,还实现观演良性互动,营造一个越来越好的艺术生态。

  本报记者 陈 洁 王 慧

  高利平 顾星欣

标签:文化;艺术节;紫金;舞台;艺术;剧目;文艺;原创;印记;江苏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