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个省市的听课老师蒙圈,学生却火光四射的数学课啥样?
“向学习深处漫溯——南京市玄武区‘课程与教学深度变革’全国高峰论坛(小学数学专场)”正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行。10月12日,一节由南师附小校长、数学特级教师余颖执教的STEM主题课程吸引了来自山东、四川、云南、浙江、重庆、安徽、福建、湖南、广东、江苏等十多个省市的小学数学老师围观。有趣的是,台上一群五年级的孩子思维火花四射,台下的老师却有些蒙圈,博物馆防盗、红外线设计、空间分割、椭圆短轴极限、成本控制……这些孩子嘴里频频蹦出的新名词到底啥意思?
【重回课堂,看你会不会蒙圈】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小偷“变”成椭圆图形
一上课,余校长就把孩子们分成11个小组,每个组分配到一个Pad,任务开始啦!这是STEM主题课程“博物馆之夜”中有关数学问题研究的一节课,孩子们需要帮助博物馆做一套红外防盗系统,让小偷进入后无处遁形。
“大家想想,小偷进入时会是什么姿态?我们用什么样的数学方式可以简化表达?”孩子们纷纷想象,小手举得高高。“肯定要把身体团起来,面积最小,最不容易被红外线扫到!”“基本上可以把小偷看成一个椭圆!”……很快大家达成共识,小偷用椭圆表示,那么防盗系统设计,就是要在博物馆的长方形面积中,规划出几条红外线,达到不让椭圆面积通过的目的。“你们画的每一条红外线都需要4000元,很贵的,所以你们要控制成本啊!”余校长一边提醒,一边让各个小组在自己的Pad上启动模拟设计。
针对已经做好的11个方案,大家充分讨论后,每个小组都觉得自己还有更加好的办法,于是,余校长再一次让各小组动手修正,这一次厉害了,最少的小组用4条线就防住了所有区域,最多的小组也仅仅是9条线。“老师,我们小组发现了,我们只要防住了椭圆中的短轴,就防住了椭圆,只要抓短轴的数值极限就可以!”余校长不仅微笑地表扬了这个孩子,还号召所有听课老师为他鼓掌,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去除多余的信息,自己找到了最关键的数学“极限”概念。
【校长解读】
一堂STEM主题项目中有关数学元素的课
“我今天上的是一节STEM主题项目中有关数学元素的课,而这个STEM主题项目是我们很多老师跨学科研究共同开发的。”余颖校长告诉记者,“博物馆之夜”是项目化学习,主打任务是设计防御系统,孩子们要研究光线、折射等很多问题,而有关数学的问题,涉及面的把握、分割、极限的思想等等,是一个根部支持。
余校长告诉记者, 南师附小2015年成立STEM课题项目团队,包含了信息、科学、数学等多学科老师,每个主题都要研讨十多次以上,团队成员要彼此站在对方的学科来思考主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互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目前学校一到六年级有普及课程, 选修课中有进阶课程,昨天上课的五年级孩子已经是第三批STEM主题项目体验学生了。
【专家点评】
国家督学:让小学生挑战数学前沿,大赞!
国家督学、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听完课后很激动:“让小学生也能进入数学前沿,和工程师、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解决问题,余校长让我们看到了基础教育探索者的努力。”
刘坚给大家讲了一个美国小学生学数学的例子,一群六年级的孩子研究百米跑的决定因素,最后发现,决定一个人跑得快慢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步长或身高,而是步幅与步频。“我们解了很多题,参加了很多考试, 什么时候真正感受过椭圆短轴长轴的价值?我们的基础教育走得非常踏实,但孩子们并没有走到数学前沿,这是为什么?”刘坚说,现在看到我们有基础教育探索者驾驭这样的课题,让小学生驾驭数学前沿,特别有价值。
STEM项目负责人:学的东西没地方用?来场跨学科项目学习
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STEM项目负责人冯凌老师介绍,这堂课有的数学老师听不懂,是因为他们对“博物馆之夜”这个STEM项目不了解,这不是数学学科的“家常课”,而是跨学科教师团队研讨出来的项目课。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沉浸其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他们之前已经在这个项目上做过很多研究,今天是他们的数学领域研究。”冯老师说,我们的孩子分科学习时常常觉得学的东西没地方用,而到了实际生活中又发现,问题复杂时学的东西不会用。“STEM项目式学习将科学、信息技术、数学等多学科结合,组建教师团队,让孩子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是发展的方向。”
通讯员 孙权 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