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她,乱世中守护国宝克盂二鼎
2018-08-24 07:27: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由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新创的苏剧《国鼎魂》近日晋京上演,获得好评如潮。这部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闭幕式大剧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讲述了一位柔弱的女性潘达于用大半生守护大克鼎、大盂鼎两件国宝,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将其捐献给国家的故事。

  潘达于原姓丁,18岁嫁到苏州潘家,成为清代大收藏家潘祖荫的孙媳。婚后3个月丈夫去世,她成为潘家唯一继承人,为撑立门户改姓潘。

  潘祖荫是朝廷重臣,同时也是金石、书画、古籍善本的大收藏家。

  潘祖荫敢于直谏,咸丰十年(1860)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飞扬跋扈被弹劾,潘祖荫得知此事后三次上书密保,帮左宗棠逃过一劫。后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在陕西访得大盂鼎,即命主管西征粮台的袁保恒购下赠送潘祖荫。大盂鼎铸于西周康王时期,造型凝重古朴,工艺精湛,是目前已知西周最大的一件带铭文青铜器,内壁有291字,获鼎后潘祖荫为其刻了“伯寅(潘祖荫字)宝藏第一”的巨印。

  大克鼎大约在光绪十五年(1889)出土于陕西,铭文表明,铸鼎人叫“克”,是西周孝王时的膳夫,专管周天子饮食。克的祖父师华父是周室重臣,周天子感念师华父的功绩,就任命克为宫廷大臣,官职爵禄世袭。克感念祖恩,于是铸了这只鼎,祭祀祖父。

  大克鼎出土后不久被潘祖荫重金购得,至此,青铜器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有两件被潘祖荫所藏。但是潘祖荫得到大克鼎后不久就去世了,藏品被运回苏州老家,深知国宝容易被觊觎的潘家,自此定下了“谨守护持,绝不示人”的规矩。

  潘氏家族人丁凋落,20岁时潘达于就承担起了掌管门户、守护家藏的重担。生逢乱世,又失去了权贵长辈的庇护,守护珍宝可谓难上加难。她当时住在苏州南石子街旧宅,一大间里全是青铜,另一大间里则是古籍和字画,她自己没能力清点,但也绝不假手他人。

  然而克盂二鼎实在名气太大。在清末,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藏有毛公鼎,潘祖荫一死,他就对潘家百般纠缠,但潘家的答复只有两个字:“没有。”后来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起义士兵砍头,二鼎得以保全。后来,有外国人派人来打探,愿意出600两黄金外加洋房作交换,也被潘达于一口回绝。

  最危险的时候是抗战时期。为了保护文物,潘达于让人做了大木箱,装着克盂二鼎和小件青铜器埋在屋子的地下,再原样铺好方砖。日本人占领苏州后,前后闯进潘家搜查了七次都没发现,据说日军司令松井曾查问潘家收藏,但最终也没有得手。

  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烂,泥土方砖都塌陷了,潘达于让家人把文物起出,放在一个房间的角落里,用旧家具胡乱堆放遮掩,房间锁死,既不住人也不走人,一直保存到解放后。

  1951年,正在筹建上海博物馆的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收到了一封举世轰动的捐赠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拨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藉以彰先人津逮来学之初衷……”继献鼎之后,潘达于又分批捐献了大量文物。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前身)成立,大盂鼎被调北上,大克鼎则留在上海博物馆。

  2007年,102岁的潘达于走完了传奇一生。因为她的坚守,国宝克盂二鼎才不至于流散,而她自己却一无所求。如今,潘达于这个名字,已经与国宝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化坚守的象征。有很多故事,因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注定不会被流逝的岁月所湮没。

  本报记者 王宏伟

标签:
责编:陈康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