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范金民谈明清时期江南文化的影响力——“苏意”“苏样”引领三百年时尚风潮
2018-08-10 07:2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徐宁 熊越  
1
听新闻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的重要成果之一,《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新析》日前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对大量明清文集、房地产买卖文书、地方档案、碑刻以及域外文献资料的研究,在明清赋税财政、地域商帮兴起、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沿海航运与海外贸易、商帮经营活动、江南经济变迁、房地产文书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获得了诸多独特的学术新见解,极大地推动了明清经济史、江南社会史、海运贸易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记者日前对该书作者、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项目首席专家、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范金民进行了专访。围绕明清时期江南文化生活影响力这一主题,范教授作了生动有趣的讲解。

  范教授介绍,江苏文化自古不乏创新基因。及至明清,以“苏意”“苏样”为代表的苏州时尚曾引领了中国人从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近300年的时尚风潮。而在长期的模仿效法过程中,全国各地持续保持着对苏州的仰慕、崇敬以至迷信的状态。

  范教授认为,明清苏州之所以能引领潮流,除了经济、文化发达外,还与苏州人文化创意创造等方面居于全国前列有关。清人纳兰常安就曾用“广东匠,苏州样”来形容苏州在产品设计方面推陈出新的能力。而且苏州人还以这种无形的力量开拓和营造着有形的商品市场,使得苏州的商品生产始终走在前列。

  本文是“新华书房”对范金民教授的专访——

  “新华书房”:明清时期苏州文化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范:自明代中期直到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江南的苏州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无论社会发展,还是生活时尚,都处于引领潮流的突出地位。诚如万历时浙江临海人王士性所说:“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时人将这种现象或潮流称为“苏样”“苏意”。自明后期至清中期绵延了近三个世纪之久的苏州风尚,不仅仅是一种炫耀性的风尚,而且还是品位和身份、意韵和境界、风雅和脱俗的象征。

  “新华书房”:当时的苏州时尚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范:举凡服饰穿着、器物使用、饮食起居、书画欣赏、古玩珍藏、戏曲表演、语言表达,无所不包。比如各地都推崇苏州戏,饰苏州头,穿苏州样式服装,用苏州式样器物,行为举止如苏州人状,亦步亦趋,惟妙惟肖,尽量体现出苏州风格。

  苏州戏就是昆曲。嘉靖年间兴起以后,先传到周边城市上海。上海当时相对来讲比苏州要落后一点,上海的文人记录不叫它昆曲,叫它苏州戏。

  到明末清初,远离昆曲发源地的北京,也以昆腔为时尚。吴江人史玄说,万历时,宫廷近侍“三百余员兼学外戏,外戏,吴歈曲本戏也”。随着“梨园共尚吴音”的风行,竟至出现“多少北京人,乱学姑苏语”的盛况。

  苏州美酒美食可以说独步海内。苏州历史上不出酒,只有一种当地人喝的“三白酒”,用米做的。一旦传到松江府,苏州酒在原来嗜好绍兴黄酒的江南其他地区也迅速畅销起来,而且本来称作三白酒,之后就泛称为“苏州酒”了。

  而苏州菜在明清时期更为有名。万历初年的首辅张居正奔丧回家,路过地方自然殷勤招待,可即使“水陆过百品”,张居正还是觉得没有下筷子的地方,直到遇到一个会做“吴馔”的厨子,张居正才满意,说,“只有到了你这儿,我才吃了一顿饱饭。”到了明末,北京的筵席,要是苏州厨人包办的才有面子,要是请绍兴厨,那是要被评为“不及格”的。到了清代,康熙、乾隆都特别钟情于苏州菜,乾隆皇帝甚至长期雇请“苏厨”到宫廷里去做苏州菜。

  更流行的是“苏州妆”,主要体现在妇女的头饰和服饰上。当时也有时妆的概念,叫“时样、时世妆”,而当时流行的时妆就是苏式的。反映在女性头饰上,有“牡丹头”“元宝头”“平二套”“平三套”等,一直是各地努力效仿的榜样。清代记载“牡丹头”颇为有趣,说,一开始这个发式高三寸许,后来渐渐高至六七寸,蓬松光润,皆用假发衬垫,重得连头都快举不起来了。

  衣服更是如此,“百裥裙”“百蝶衫”,还有“月华裙”,再到光绪后期的纯素应衫,都是妇女们争相效仿的对象。崇祯末年江南妇女还流行一种名为“水田衣”的服饰,衣料零拼碎补,一旦创出,“群然则而效之”。男子服饰也是如此,明末苏州新兴一种“百柱帽”,“少年浮浪的无不戴着装幌”,连道士也私下多置一顶,以备出去游耍,好装俗家用。

  其实不独服食器用,当时不少人连言谈举止行为方式都模仿苏州人。在嘉靖万历年间,有一个湖广人徐唐,在南京国子监读书,酷爱苏州文化,回到老家从冠履衣裳到服食器用、行为举止大多作“吴会人状”。

  “新华书房”:当时苏州时尚的影响力有多大,有没有传播到海外?

  范:苏州风物习尚,不仅是全国生活趋向的风向标,甚至在一向仰慕中华文明的东邻日本,也充满着迷人的魅力。有一则嘉庆四年的日本人的记载,就感慨当时的达官贵族子弟,都崇尚来自苏州的物件,所谓“寄赏吴舶”。日人中川忠英编著的《清俗纪闻》中对吴趋风土人情极为向往,曾说:“予读顾总之先生《清嘉录》,艳羡吴趋之胜,梦寐神游,不能忘于怀也。”因为这些关于风俗的信息是日本地方官员每年询问从清朝来的船员得来的,这些船员大多是江浙人,因此所谓的清俗,其实是江浙一代的风俗。

  江户时期,日本需要中国的各种商品,像生丝、丝绸、书籍等主要是来自江南,来自苏州,而且传播速度很快,江南出什么书,日本那边同年基本上都能买到。所以到现在有很多书国内这边都没有了,日本那边还保留着。

  “新华书房”:苏州时尚的流行与苏州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范:明清苏州之所以能引领潮流,首先是苏州经济发达、文化地位崇高。

  明清时期,江南,尤其是苏州,是科举成就最辉煌的时期。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明朝考了89次,清朝考了112次,一共是201个状元,这中间,八九十个是出自江南的,其中苏州最多。清朝一共112个状元,江苏一个省出了49个,其中苏州府出了26个,占到总数1/4以上。

  苏州有个散文大家叫汪琬,是位进士,康熙年间的翰林学士。有一次在翰林院聊天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翰林学士都在吹自己家乡好。其他同僚讥讽汪琬说,你们苏州名气那么大,吹得那么响,其实苏州没什么特产。虎丘一点点大,你们号称的那些不是山,我们山东泰山,陕西华山那才叫山。汪琬说,苏州是没东西,苏州只有两样东西。大家问,哪两样?汪琬回答说,第一,是梨园子弟,清康熙年间全国演昆曲,昆曲演员自然苏州的是水平最高的,第二样特产就是苏州状元,大家一听都服气了。因为苏州的这种文化地位,所以使得苏州文人的审美情趣得以广泛传播。

  “新华书房”:苏州的时尚风潮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范:时尚引领消费,消费推动生产。苏州的潮流地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推动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的商品生产,苏州几大重要的商品生产如丝绸、棉布及其加工业、印染业、书籍刻印业、铜铁器加工业以至副食品生产,都不断得到发展。

  举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例子——眼镜产业,康熙初年,苏州眼镜制造以孙云球最为出名。孙记眼镜引进了其他制镜方法,还吸收了传教士的制法,形成了远视、近视、老花眼镜,多达72种的产品。后来苏州还诞生了“褚三山眼镜”更是驰名商品。清前期,包括苏州在内的整个江南眼镜不但国内闻名,而且还远销日本,数量最多时一船多至万余个。

  苏州当地也涌现出大批名品名店。当时记载,苏州铺店有以招牌著名、以地名著名、以人名著名和以混名(绰号)著名四种类型。比如以招牌著名者有悦来斋茶食等16种,包含药品、食品、鞋帽、首饰、书笺、百货等;以地名著名者有温将军庙前乳腐等15种,其中除了线香一种,其余都是点心小吃和小菜;以人名著名者有孙春阳南货等22种,包含南货、百货、文化用品、药材、绸缎布匹、铜锡器、珠宝首饰、刻石工艺等;以混名著名者有野荸荠饼茭等7种,均是食品或果品。此外,其时还有诸多老字号或名牌店铺,合计不下百余种。这些都为苏州商品的生产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市场动力,为苏州商品开辟了广阔市场和畅达销路。可以说,明清时期的苏州,也是创造名品名牌最多的城市。

  在长期的慕仿效法过程中,全国各地持续保持着对苏州的仰慕、崇敬以至迷信的状态。无论是临近的上海,还是远在南方的福州、广州,甚至西北的兰州,在经济文化势头向好时都号称“小苏州”,并引以为傲。

  本报记者 徐宁 实习生 熊越

标签:苏州;书房;新华书房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