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服务外包,新技术赋能新价值
深耕垂直行业 催生全新业态 驱动数字转型
2018-08-08 07:1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卞小燕  
1
听新闻

  3日,中国信息产业服务外包峰会暨中国电子盐城生态信息港首批入园企业签约活动在盐城举行。总投资50亿元的18个项目首批签约入驻,涵盖芯片、大数据、信息服务、创新孵化等领域。来自全国电子信息服务外包行业的专家、企业高管、行业组织机构代表等,就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的市场新格局、发展新趋势进行探讨。

  榔头、锤子,需要融起来用

  “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融合化’成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新特色。服务外包企业不断深耕垂直行业,涌现出不少新的业务形态,产业外溢效应越来越明显。”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服务外包分会会长何在明介绍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服务外包国内市场增长超过国际市场发展,占比不断提升。2011-2016年,我国服务外包合同金额从447亿美元增至1571亿美元。去年,全国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804亿美元,同比增长25.1%。服务外包产业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重构,以及全球价值链竞争的重要延伸。

  “云、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其实就像摆放在工具箱里的榔头、锤子,需要‘融合’起来使用。”在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方发和看来,“各行各业的分工趋向精细,服务外包合同呈现碎片化态势,许多客户对自身需求开始不是很清楚,更多时候要靠服务提供商来引导,给客户超前的想象。”

  看一个企业的发展潜能,并不是看其规模大小、资金多少,而是看企业领导者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有多大,能力越强发展前景越好。谈起融合模式的创新,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首席服务外包专家金世和提醒说,发展服务外包,要注意转变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不能合同做完就再见,而应将合作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

  “服务外包产业要在摸清家底、精准定位、融合发展等方面使力。”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信息与技术研究部部长郑锦荣指出,当前,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改变,融合不能忽视园区内部的相融发展。许多园区入驻不同类型的企业,企业间的跨界融合同样能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没有低端企业,只有低端手段

  “服务外包的新机遇在于数字化转型。”方发和直言。什么是数字化转型?人们每天一觉醒来,就活在数字化时代,如使用共享单车,出门不带钱包全靠手机支付,从衣食住行娱到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字经济。

  中国企业正积极拥抱互联网,向数字化道路迈进,加速数字化转型。云、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并被运用于各行各业,让用户获得更加深入的体验,企业应用新的数字技术,不断创造出新利润,新的商业模式也应运而生。

  方发和认为,服务外包产业的客户已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公司过去能自身搞定的业务,现在不得不寻求更多的外部资源,更多走向众筹众包。

  “客户变化了,需求也与之前不同,对于外包服务提供商而言,技术仍是核心。怎样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客户,为他们创造更多价值?”在方发和看来,外包服务要练好基本功,加速转型。服务提供商需要挖掘新技术的行业应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助力企业,提升咨询和拓展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这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养成。“今后,没有低端的服务外包企业,只有低端的从事服务外包的手段和工具。”

  技术赋能,塔底业务“翻身”

  “儒有合志同方。投资要找乐土,更要找志同道合的人。我们落户盐城经济开发区,看中这里不断创优的投资环境。”入驻中国电子盐城生态信息港的冠捷科技集团中国区总裁任敬顺说。

  中国电子盐城生态信息港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最新布局的园区,总投资100亿元。此次峰会入驻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实现开票销售30亿元、税收1.5亿元。今后3-5年,信息港将建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合作平台、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平台,引领打造盐城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

  “城市营商环境越好,就越适合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发展。我们建立基地或园区,关键要有‘三赢’理念,即政府、企业、园区都要盈利。政府要转变思维,‘赢’在服务和环境,‘赢’在区域经济的带动、技术力量的集聚,而不是把土地收入作为盈利点。服务外包产业要快速发展得走新路,而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走中介机构的老路。”金世和说。

  “未来服务外包行业,必须重新审视服务外包的内涵及趋势。搞建筑的做不了设计,有的制造企业没有加工车间,服务外包不应定义在非核心业务的范畴。”郑锦荣提醒大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紧密,服务外包活动也越来越多。全球新兴服务贸易领域中,70%通过服务外包来实现。

  服务外包作为典型的社会分工模式,正在改变社会的各个领域,传统高中低价值链划分被颠覆,处于金字塔底端的业务被新技术赋予更多价值。许多专家认为,服务外包不仅不会过时,而且未来许多行业都可能出现服务外包,甚至还会延伸出更多的服务行业。

  本报记者 卞小燕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