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读江苏”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第五天,我们走进了位于夫子庙的江南贡院(科举文化博物馆)和越剧博物馆。领略六朝风华,体验科举中榜的荣耀。感受中国传统戏曲越剧的魅力。无论是穿上进士服,还是学习越剧人物的手势和唱腔,两岸青少年仿佛穿越到数百年前。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两岸学子倍感自豪。
江南贡院体验科举文化
走进夫子庙,不能不了解古代科举文化。夫子庙的江南贡院可是中国古代全国科举的重地,也是最大的科举考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想一睹为快,希望在这里圆一回状元梦。讲解员给大家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一名考生要想实现“入金陵而成凤凰”的美梦,需要完成从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的进阶,这也是古代人才选拔的必经之路。“中状元的场面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过,没想到这次能亲身体验到。”跃过龙门,台湾学子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穿上大红的袍子,戴上官帽,坐进古代的考场,听着考官的训诫,孩子们好像穿越到500年前,一个个俨然中了状元。古人这么重视求学,苦读十余载,奔波数百公里赶考,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我们现在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大家了解了自古人生三大喜: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喜添贵子。可见,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多么重要。
两岸学子还学习了拱手礼,了解了雕版印刷术,每人亲手制作了一幅雕版印刷的宣纸吉祥画。非常开心!台湾孩子们对于这幅作品非常珍惜,纷纷表示:“一定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看。”几名南京的小伙伴也表示,虽然生在南京,但之前都没有好好体验过科举文化,这次了解到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以后更要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
走进越剧博物馆提升“艺术能力”
7月14日下午,“行读江苏”两岸青少年文化参访团走进南京越剧博物馆。通过珍贵的藏品了解越剧历史,近距离接触戏剧大家,学习唱腔、走台、手势。在越剧艺术家的指导下体验剧中角色,提升“艺术能力”。
南京越剧团副团长张玲欢迎两岸同学们的到来,“据我所知,台湾有很多不忘乡音、喜爱越剧的人,我代表南京市越剧团欢迎同学们的到来。”优秀青年演员杨旭梅和章琪,也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扮相,以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带领同学们现场感受越剧的魅力。
“通过讲解,我知道越剧的最大特点就是唱腔优美、扮相靓丽、舞台豪华,是继国粹京剧之后的第二大戏曲剧种,又被成为绍兴歌剧。”一位台湾同学在笔记本上记录。“原来越剧演员都是女生啊!女生扮演男角,不仅要俊美漂亮,也要有阳刚之气,这样的演员尤其难得。”三位艺术家还邀请同学们上台,手把手地指导大家走台、手势,同学们感慨:“越剧舞台上的每一个举动,都有着规范的指法、动作,越剧演员要经过身段、唱腔、指法等系统学习,才能出现在舞台上。她们让我们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实含义。”
“越剧和京剧、昆曲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越剧的舞台呈现为何能如此完美?”“越剧演员上台时,脸上要涂上油彩,对皮肤有伤害吗?”“如果越剧演员在舞台上突然扭伤,要坚持完成表演吗?”对越剧艺术向往已久的同学们,不断抛出问题,张玲副团长耐心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多多关注传统艺术,并从中学习优良品质。
记者 孙文 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