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15日讯 花白的头发,素净的衬衫,一副简单的有框眼镜。单看外表,您可能不会将这位长者与“莫砺锋”联系在一起。然而,外在的朴素并不能掩盖思想的深邃。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古代文学研究大家、杜甫研究学界权威、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近几十年,盛名之下的莫砺锋老师开始思考时代与个人的关系,并更多地把目光从象牙塔转移到了更广泛的人际领域。在出席交汇点公开课的开课仪式之前,他接受了交汇点记者的独家专访。在莫砺锋看来,投入功夫做点古诗词的普及工作非常有意义,他不止一次地说,“希望我的公开课能更多地普及大众”。
谈个人转变
“人生最重要的转变我想应该在那时”
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那辈人而言,“知青”岁月是不可磨灭的印记。莫砺锋教授是1949年生人,“文革”开始的1966年,他刚刚高中毕业,不到两年,他和同学便全部下乡了。时代洪流中,莫砺锋先在苏州的太仓县插队六年整,之后自愿迁到更艰苦的安徽泗县。1977年底恢复高考时,他穿着大棉衣,走进泗县第一中学的考场。那一年的他29岁,成为安徽大学英文系的一名学生。
从城市到农村再到城市,从英文到中文再到古典文学,从莫砺锋教授的人生经历来看,他经历了数次转变。那么对他而言,最重大的一次转变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人生最重要的转变我想应该在那时。”莫老师回忆道,“1979年春,正在安徽大学英语系读本科二年级的我报考了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导师是程千帆教授,专业方向是‘唐宋诗歌’。当年秋天,我走进南京大学,开始跟程先生读书。1981年底,我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1982年初,我又顺利成为南大中文系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人生就此改变。”
谈家国时代
“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起点”
个人的经历总是与时代与家国密不可分的。莫教授出生在无锡,“我生的时候解放军还没过江呢,一个月以后就解放了。”作为共和国同龄人,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用莫砺锋的话来说,凡是共和国的风风雨雨都碰上了。
在莫砺锋看来,一个伟大事件对历史的影响,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彰显,愈加深远。1978年,南京大学胡福明老师撰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后,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不光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起点,对其个人的思想经历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众所周知,莫砺锋是古代文学研究大家。在专访中,莫砺锋坦言,唐诗宋词中的代表作对后世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文字之优美,也不在于教会后人如何更好地运用祖国的文字,而在于它所体现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他毫不讳言对杜甫以及苏轼的喜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被称为“诗圣”,不仅是因为杜甫的诗歌炉火纯青,更是因为杜甫的人品。杜甫忠君爱国,甚至在吃凉面的时候也在想君主能否也能品尝到如此美味;同时又心忧百姓,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他身上体现的仁爱思想正是杜甫留给后世的价值观财富。此外,苏轼的人生态度也令人叹服。虽然苏轼的成就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其人生精神我们可以学习。“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被贬谪之地一个比一个遥远,一个比一个荒凉,但他却在如此困境之下,爆发出巨大的文学能量,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谈交汇点公开课
“希望我的公开课能更多地普及大众”
“我一直觉得古典文学的作品如果没有让现代的普通读者感到有意义,没有让大家都来接受,我们的研究工作从根本上说价值不大,是象牙塔里的研究。”在专访中,莫砺锋教授数次谈及他的文学普及观念。他告诉交汇点记者:“我觉得应该要做好普及工作,让大家都知道唐诗好在什么地方,让大家相信唐诗的价值。”
从《莫砺锋诗话》,到《百家讲坛》,到各大图书馆……近几年,莫砺锋教授的演讲“越做越多”,“越做越新”。今年下半年,莫教授还将走上交汇点公开课的讲堂,与现场嘉宾和线上观看视频直播的网友们分享他的 “诗意人生”。“这种线上的分享课程我还尝试得不多,希望能与大众碰撞出新的火花。”您问莫教授会讲什么?他提前剧透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六位伟大诗人:烈士屈原、隐士陶渊明、豪士李白、儒士杜甫、居士苏轼和侠士辛弃疾。至于其他的细节,就要到公开课的课堂上去寻找了。
记者 朱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