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主持建筑阖闾城,设水、陆城门各8个,外有护城河包围,内有水道相连,2500年来苏州古城格局未变;
28年后,夫差开邗沟,中国大运河自此生长;
1100年后,隋炀帝修筑大运河,苏州护城河为沿线最古老的人工河段,这座城市迅速崛起,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成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苏州、扬州、淮安、杭州)之一;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苏州是沿线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14.2平方公里的古城被整体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苏州正围绕保护、传承和利用,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苏州样板”。
一座古城就是一座运河博物馆
公元825年初夏,54岁的白居易到任苏州刺史,坐轿去虎丘时发现沿途河道淤塞,还常有水涝发生,于是组织百姓凿河筑路,这条连通阊门和虎丘的人工河即山塘河,河两边的山塘街在历史上被称为“姑苏第一名街”。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出阊门沿七里山塘到虎丘。1750年他为母亲祝寿建设清漪园(颐和园前身),园内有条苏州街,仿照的就是山塘街。
白居易是能臣,开山塘河当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追求风雅。主政苏州只有17个月,以开山塘河影响最为深远。阊门位于苏州城西北角,也是北来的大运河与苏州的交汇点,山塘河打通运河与苏州的梗阻段,再加上此后开通运河直通阊门的上塘河(张继“枫桥夜泊”即发生在上塘),苏州由此快速步入千年繁荣,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说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运河水从阊门流进苏州,不仅沿护城河环绕古城,而且注入城内水系,滋养着这座城市。“整个苏州城就是一座运河文化博物馆。”苏州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杰说,“苏州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包括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和环古城河,遗产点则包括山塘历史街区,大运河苏州段地标性建筑虎丘云岩寺塔,连接大运河与内城水系、连通内外城的水陆城门盘门,明清漕粮仓储地平江历史街区,见证古代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全晋会馆,集水利、交通、景观于一体的古代桥梁杰作宝带桥,还有江南运河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吴江古纤道。可以说,运河河道拉开了苏州城的骨架,运河水则是苏州城的血脉,水城苏州与大运河几乎融为一体。”
每个遗产点都沉淀着厚重的运河故事。例如始建于唐代的宝带桥,是大运河沿线现存最长、桥孔最多、结构最轻巧的古桥。当年澹台湖水在此自西向东奔涌如潮,运河自此南北而行,船只受侧面冲击常有倾覆,湖口长达300多米又使拉纤无从着力,因此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修桥,传说他为筹款带头捐出自己的玉腰带,人们感念于此,将桥命名为宝带桥。此桥既是堤岸,又是纤道,桥身53孔还不妨碍太湖洪水宣泄。更重要的是,经历代修缮的宝带桥采用了桥拱之间互相支撑的柔性墩、石料之间相互榫卯的多铰拱,代表了中国桥梁史上的最高工艺成就。
“西有胥江通太湖,东有娄江至太仓入海、吴淞江通上海,再加上大运河自南向北可达长江,苏州古城集江河湖海于一体。”苏州文史专家徐刚毅说,“通达带来汇聚,苏州自古人文荟萃,清代全国共有114个状元,苏州一地就出了26个,占了1/5以上。”
所以清代笔记留下这样一个故事:翰林院里文人们互相夸耀家乡特产,苏州人汪琬默默无语,众人纷纷相询,他慢吞吞地说苏州特产“绝少”——只有状元,众人听了“结舌而散”。
最繁忙黄金水道,最美好文化家园
16世纪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样赞誉苏州的繁华富饶:“经由澳门的大量葡萄牙商品以及其他国家的商品都经过这个河港。商人一年到头和国内其他贸易中心在这里进行大量的贸易,结果是在这个市场上样样东西都能买到。”
这个评价并不夸张,明清时苏州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贸易集散中心,大米、丝绸、刺绣、织锦、陶瓷、书画、文玩、梨园子弟……无所不包。这里还是重要的“国之粮仓”,苏州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谢晓婷告诉记者,唐宋时期,国家漕运十之一二来源于苏州,明清时期,苏州是漕粮的征集地和起运地,为国家政治稳定作出了贡献。根据学者黄仁宇的研究,16世纪末苏州府每年提供漕粮69.7万石,约占全国总数的20%。当年苏州城东的平江河一带是漕粮的集中转运地,明清两代有大小粮仓百余处,其中丰备义仓建筑格局保存较完整,是大运河沿线官仓的重要例证。
今天,苏州段依然是大运河全线最繁忙的一段。驻苏州的亚太地区世遗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曾对大运河苏州段作过专门调研,联盟执行主席汪长根提供了一组数据:苏州所在的大运河江南运河段2010年货运量突破2.5亿吨,相当于7-8条单线沪宁铁路的年货运量,其中苏州段每年承担着1.7亿吨以上的货运量。2016年,苏南运河苏州段断面通过量为433967艘、2.2亿吨,大运河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条流金淌银的黄金水道。
盘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南角,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水陆结合的城门,和城门内的瑞光塔、城门外的吴门桥共称为“盘门三景”。这处世界遗产点如今是一个免费开放的大公园,成为人们休闲散步、早晚锻炼的所在。
“从伍子胥建城起,盘门的位置就没变过,在这样的风水宝地锻炼,身体怎么会不好!”7月2日晚记者采访时,56岁的陆小萍阿姨说,“沿护城河15.5公里的健身步道全线贯通,串起了拙政园、盘门等十几处景点, 姐妹们每周都要分段走上一圈,这么有文化的健身步道,除了苏州哪里还有?”
在大运河沿线,苏州的运河遗产类型最为丰富,历史与当下水乳交融。物质文化遗产有桥梁、河道、水闸、驿亭、衙署、寺庙、园林、古塔、民居、祠堂、会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昆曲、评弹、吴歌、桃花坞年版画、苏绣、香山帮古建筑营造技艺等,它们完全融入了苏州人的日常,成为今天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生态+生活+生产,运河文化在复兴
在运河之畔、太湖之滨的吴江横扇戗港村,一个以传承乡村文化基因、振兴江南美丽乡村、助力江南古镇申遗为主题的“中国江南鱼米之乡生态博物馆”正在规划中。
阡陌纵横水网密,稻花香间有茶桑,莲叶田田中渔舟唱晚,夕阳西照着傍水人家……这处规划占地1200亩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将浓缩江浙沪江南水乡的耕织生活,全方位展示人居、建筑、商贸、工艺、人文故事、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同时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将艺术小镇周庄、园林小镇同里、互联网小镇乌镇、文创+基金小镇朱家角等大批特色小镇纳入博物馆建设体系,成为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亮点工程。
“以文化为魂,以民生为本,苏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要再绘一幅境美业兴的‘姑苏繁华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样板。”苏州市副市长徐美健说,“苏州将强化大运河沿线生态建设,力争用两到三年,对10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河道水网进行全面治理,让千年运河再现鱼跃清波;提升大运河沿线景观环境,在大运河沿岸适当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彰显运河沿线‘因河而兴,依河而居’的水乡特色风貌;完善大运河沿线生态防护林带体系,建设百里绿色生态廊道和‘千亩桑园’蚕桑文化生态区;开展大运河沿线综合整治,投资73亿元实施堤防加固工程,实现防洪安全、环境整治、遗产保护、健康休闲、文化旅游五位一体;优化运河沿线人居环境,以望亭、浒关等运河沿线镇为重点,突出生态、文创、旅游、产业概念,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升级方式;培育大运河沿线经济新业态,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历史经典产业、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让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现代产业生活。”
苏州浒墅关明清时是全国七大钞关之一,当年商船往来数以千计,是运河沿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如今,一项运河文化复兴规划正在这里实施,钞关衙署明远楼、康熙南巡时驻跸的龙华寺、民国时创办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和浒关蚕种场等数十处历史遗址都将得到修缮和保护,按照“古镇+新城”的格局,融合运河文化和科创发展,在5年内建成苏州运河文化复兴战略的示范带和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的样板。
浒墅关的复兴是缩影也是象征,它告诉我们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一座有着辉煌历史的城市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历史从来都不只是过去,它架构着今天,也昭示着未来。
记者 王宏伟 实习生 林惠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