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喻旭初老师谈高考作文:要审清题意,要学会说理
2018-05-30 07:03:00  来源:现代快报  
1
听新闻

  2018高考来了!现代快报近期将推出多位名师的考前辅导,为考生高考助力。开篇请看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的高考作文指导。

  审题立意要严谨

  审清题意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立意是由准确的审题决定的,题意理解有误,立意就会跟着偏,甚至完全走题,那就完了。所以,审题立意一定不能出差错。

  近五年的高考作文基本上是材料作文。不过,今年也不排除部分省、市会出现命题作文。那怎么进行审题呢?

  先说材料作文

  (1) 如果题目提供的是一则故事,就要想想故事中的人物具有什么品质或精神,想想该故事包含了一个什么道理。但精神也好,会意也罢,都必须从故事本身出发,千万不要人为拔高,动不动就说“高尚”“伟大”。

  (2) 如果题目提供的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就要分析一下几句话之间的关系,找出它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去做文章。在去年江苏题的议论性文字中,“车”是关键词,“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着世间的真情,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是由“车”引发出来的。你可由“车”说起,然后选择上述四句中的任何一句,或说故事,或发议论。

  (3) 如果题目提供的是一组关键词或一组名言警句,那就要根据题目所提的具体要求去写。如2017年全国卷I,提供了“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关键词,要你选择其中的三个,写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你可选择你所熟悉的、最有话可说的三个互有关联的事物来写。比如,你可选“美丽乡村、中华美食、移动支付”三个词,在美丽的乡村可以品尝到中华美食,然后用移动支付来结账,由此反映中国的新景象。再如2017年全国卷II,提供了“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等六个古今名句,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你可选择你能理解并能说得清楚的去写,比如你可选①与⑤,以“敢做敢当,自强不息”为立意,或说故事,或发议论。这种命题方式,新颖灵活,要引起足够重视。

  再说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是传统的命题方式,高考已多年不用。2017年的北京题《说纽带》,就是命题作文;不过,它跟若干年前的江苏题一样,有一段提示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这给了考生具体的提示,适当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纯命题作文大致有两种情况:(1)题目是个句子。一般来说,审题重点落在谓语上。比如几年前的山东题《这世界需要你》,重点是“需要”。谁“需要”,为什么“需要”,“需要”干什么,始终围绕“需要”做文章。(2)题目是个词。题目字数越少,可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就越大;正因为空间大,所以很容易写得空。怎么办?你可以在这个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些字词,把题目化大为小,可能就比较好写了。比如《新》这个题,题目太大了,无从下手,那你可在“新”字前加字:革新、创新、刷新、求新……也可在“新”字后加字:新潮、新秀、新风……新理念、新发现、新成果……。《独立》这个题,可在“独立”前加:个人的独立、民族的独立……也可在它后面加: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

  审清了题意,确定了立意,就要始终围绕立意去写,但要注意:(1)不要贪多求全。不能把审题过程中所想到的全都写进文章里,应突出重点。(2)不要无限联想。恰当联想是思考深入的表现,但联想太多,难免出现某些联想偏离题意的情况。(3)最先想到的最好不写。因为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可能跟你相似甚至完全一样,这样就容易“撞车”,使文章流于一般而毫无新意。你不妨花一两分钟再多想一想。人家只想到正面,你不妨想想侧面或反面;人家只想到一点,而你却想到两点甚至更多。这样一来,你就比别人想得深,就超过了不少人。

  分析说理要辩证

  不要把“辩证”神秘化。说得通俗简明一点,辩证就是不要简单化、绝对化,不要走极端,避免片面性。不少同学虽然分析不够辩证,但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还是懂的,无非是摆事实、讲道理。不过,下面三条必须清楚:(1)摆事实要有根据。所谓“有根据”,是指所摆的事实是真实可靠的,且用在文中是恰当的。(2)做推理要合逻辑。所谓“合逻辑”,是指进行推理的一组句子的句与句之间,不仅是联系紧密的,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符合常情的。(3)下结论要站得住。所谓“站得住”,是指由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合理的,是经得起反驳的;要经得起反驳,就要有读者意识,就要想一想:别人对我的结论会接受吗?记住三个“不要”:不要用“高大上”的理论吓人,不要玩弄“哲理”而把话说得很玄,不要引用连自己也未必理解的外国名言。你该花力气做的是:对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尤其是对自己作为论据所举的事例,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怎么分析呢?

  (一)分析原因。任何一种现象,无论是好还是坏,它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它可能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也可能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甚至还有其他特殊原因。每种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做点分析,自成一节,几个原因就是几节,不仅说理深下去了,条理也很清晰。

  (二)分析结果。这要用到假设分析法。如果这样,会怎么样;如果不这样,又会怎么样。对“怎么样”又可分为:对个人会怎样,对他人会怎样,对事业会怎样,对社会会怎样,等等。对每个“怎么样”做点展开,就会在条分缕析中使说理显得清楚明了。

  (三)分析两面。在进行说理分析时,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甚至更多的面。这“另一面”既可以是与“这一面”相对的一面,也可以是相反的一面。如果选相反的一面,就跟“这一面”形成了正反对比。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这种分析方法被经常使用,效果较好。如果以《话说手机》为题要你写篇文章,那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说。先说手机之“利”:手机在人际交往、信息共享、通讯联络、照相购物等诸多方面,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莫大的便捷。再说手机之“弊”:从小的方面讲,长时间看手机,伤害眼睛,有损健康,在过马路时看手机可能酿成交通事故;往大的方面讲,一味相信手机中的信息和观点,就会逐渐丧失思考力、判断力,最终丢失了创造力。最后你可总结说:手机本身无利弊,利弊都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我们应纠正“手机依赖症”,始终不忘人之为人的独立思考属性,永远做科学技术的主人,并以人的创造力去开发比手机更先进的科技新产品,以此造福人类。对两个方面都作了分析,就比较辩证了。

  喜欢写议论性散文的同学,可以运用联想,做点“化实为虚”的议论。就是把题目中实在的人、事、物的某些特征,跟某种思想、品质、精神、风格等联系起来,由此表达一种普遍的情感或道理。比如由脚印(实)想到人生的道路(虚),由竹节(实)想到人的节操(虚),由仙人掌的刺(实)想到独特的个性(虚),由经受海浪冲击的礁石(实)想到坚定的立场(虚),由礼貌细节(实)想到文明修养(虚),等等。把“实”作为由头,在“虚”上做文章。比如以《脚印》为题写篇文章,你可以这么说:“要留下脚印,就要踩得实,路就是由一个个脚印踩出来的;脚印就是汗水,脚印就是实践,只要怀着务实的精神,踩的每一个脚印都很坚实,就能走出成功的人生之路。”当然,议论性散文毕竟是散文,它的议论文字不宜多,就像“脚印”,点几句即可。

  近几年,在高考时写议论性散文的考生不少。去年江苏某考生的《车如流水情如月》就写得非常好。文章围绕“车”,从时代变迁的角度入手,借助对“车”的观察,发掘隐藏在“车”背后的情感的冷暖,不仅揭露了今日社会之时弊,更表达了“车会老旧,但真情永远不会消失”的美好愿望。该考生在叙述跟“车”有关的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表议论,这也是“化实为虚”的一种写法。

  最后要特别提醒同学们的,千万别把满分作文当作自己的榜样。这样的作文平均十几万人中才有一篇,你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它可以欣赏,却不能复制。绝不要背上几篇满分作文到时候去“套”。要知道,各地的高考满分作文,高三老师都较熟悉,“套”得太明显,一看就知道不是你自己写的。你可以借鉴这些好作文的某些写法,但一定不要脱离自己的实际。好文章都是心声。只要你怀有一颗平常心,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倾注你的真情,彰显你的个性,重视表达的规范,就一定能写出属于你自己的最好水平。

  南京市金陵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喻旭初

标签:
责编:李旸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