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一座青铜“兵工厂”吴国用了600年 为证明镇江为吴文化发祥地提供了证据
2018-05-25 07: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宏伟  
1
听新闻
孙家村遗址探方全貌
铜镰
铜削、刀
陶范
夹砂陶器

  历经十年的勘探和考古发掘,镇江市博物馆在镇丹高速公路22公里全线共完成72万平方米的考古调查,1.87万平方米考古勘探,孙家村吴国青铜器铸造遗址、马家双墩土墩墓和十墓山汉代墓葬群等重要遗产点的考古发掘。在刚刚结束的镇丹高速公路考古工作结项工作会上,考古成果尤其是孙家村遗址的发现引起广泛关注,这处使用了600年的青铜铸造工厂贯穿了吴国整个历史,而其所在地很可能与吴国早期的都城有关,为证明镇江是吴文化发祥地提供了证据。

  镇江市博物馆副馆长、镇丹公路总领队王书敏告诉记者,马家双墩一共有两座西周晚期的土墩墓,历经2800年风雨侵蚀,底径仍然均超过40米,高度均超过6米,堆土超过2500平方米,可想而知当年兴建时规模更大。与金坛、溧阳等地土墩墓经常出现一墩内有多座墓葬不同,镇江大港地区的土墩墓基本是一墩内只有一座墓葬,也就是说,当年堆起这么大的土堆只为了埋葬一个人,在那个主要使用石器、靠人力肩挑背驮的年代,修建这样一座墓葬要动用很多人力,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有了比较强的动员能力。

  与此同时,土墩墓内出土的文物都比较简单,基本是原始的瓷器和陶罐,等级不高,摆放位置也不固定,这又说明当时的社会没有严格的葬俗,没有形成特别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制,社会状态仍然比较原始。

  此次考古还有很多新发现,例如在编号D1的土墩墓中,墓主人的墓室底部和四周都用片状岩石铺成,就像今天人们铺地砖和墙砖一样;而编号D2的土墩墓内,围绕墓室灰白、红褐、黄褐、灰褐等不同颜色的土层呈放射状分布,有意识地将其分成20多个区域,可想而知当初在兴建时,先民们花了多大的心思进行设计和取土。

  此次考古最重要的孙家村遗址位于镇江新区丁岗镇,记者在现场看到,遗址是一处高度超过4米的土台,镇江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何汉生告诉记者,经过3年考古发掘,孙家村遗址的历史面貌已经清晰地重见天日。遗址总面积1.2万平方米,最外围是一圈有水的环壕,宽度达到15米,类似后代的护城河,里面有一圈土墙,高度超过4米,底部宽约10米,顶部宽两三米,类似于后代的城墙,仅从这两点来看,遗址形制已经超出青铜铸造基地,而更像一座小型城址。

  登上遗址,整齐排列的探方内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土台,总数超过了40座,面积最大的接近200平方米,其中有窑、炉、蓄水池的痕迹,出土的上千件文物很多与青铜冶铸有关,例如坩锅残片,陶鼓风嘴,铜渣,用来浇铸剑、戈、斧、锛的陶范和石范,以及刀、戈、箭镞、斧、镰刀等青铜器的残件,专家认为,整个遗址都与铸铜有关,它应该是吴国设立的一处国家所有的青铜铸造工厂。吴国的青铜兵器在周代就闻名天下,留下了干将莫邪等著名的宝剑传说,而孙家村遗址则是一处重要的兵器生产基地。

  在向地下更深入发掘时,考古队有了重大发现,原来这处青铜铸造工厂的始建年代为西周早中期,延续使用至春秋晚期,时间长达600年。在《史记》中,吴国的历史从泰伯奔吴建立吴国开始,直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击败夫差,孙家村遗址的使用时间基本贯穿了吴国的整个历史时段。

  “孙家村遗址很可能与吴国早期的国都有关,为证明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增加了一个有力的证据”,王书敏说,“吴国的国都有一个从宁镇山脉向太湖平原转移的过程,而孙家村遗址一带很有可能就是吴国早期国都所在地。”

  他进一步解释说,以临长江的谏壁一带为交叉点,当地沿长江南岸向东有一条山脉,从雩山延续至五峰山,向东南有一条山脉,从龙王山延续至黄山,两条山脉之间的北面曾发掘过一批出土青铜器的高等级大墓,被认为是吴国早期的王陵区,中部有20多座吴国时期的遗址,它们被统称为“大港吴国遗址群”,而孙家村遗址作为国家级青铜铸造工厂,就位于遗址群的南侧,如果将之视作都城的某一个功能区,那么吴国国都的范围就可能进一步缩小,而考古专家们的眼光则锁定在两条山脉形成的三角形丘陵地带。

  然而孙家村遗址也为考古人员留下了诸多谜团,例如目前已知这里铸造的青铜器包括兵器和农具,那么最能代表等级和地位的青铜礼器究竟是在哪里生产的?周边是否还有其他的青铜、石器、陶器等生产基地?镇江当地没有铜矿,那么铜矿石产地在哪里?又是在哪里冶炼的?这些谜团都有待科学检测和今后的考古发掘来破解。

  据悉,在遗址的重要性被发现之前,高速公路拟从遗址中间穿过,但当孙家村遗址的文化价值被确认后,当地交通部门立即调整线路,绕开遗址。据悉,当地已经在制订方案,计划在此地建设一座吴文化遗址公园。

  记者 王宏伟 实习生 林惠虹

  供图:镇江市博物馆

标签:家村遗址;全貌;遗址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