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南大江宁环保研究院成创新项目的“伯乐”
慧眼识“马”,半年孵化企业达5家
2018-05-17 10:26: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希  
1
听新闻

  从去年11月28日签约至今,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孵化出5家企业。这是在江宁开发区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上演的创新故事。研究院负责人梁英告诉记者,目前研究院31人的研发团队已组建到位,今年计划引进孵化15家企业,以后逐年递增,5年后目标聚集40家环保企业,累计产值达20亿元。

  选孵化项目,投资机构来“把门”

  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是一个散发着“融合基因”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围绕流域氮磷污染控制、重金属污染控制、VOC污染控制等环保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加强自主创新成果应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

  与传统研究院不同,研究院由江宁开发区、南京大学、江苏华兴投资集团等合作共建的开放型新型研发机构。在常见的政产学研“组合”之外,研究院还邀请投资机构加入。研究院引进孵化的项目有没有竞争力,是不是“好苗子”,在资本市场中练就了一双“慧眼”的科技金融公司会先把关。

  在环保技术上,研究院有自己的“王牌”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全兴做技术“后盾”;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大环境学院副院长李爱民亲自“坐镇”。研究院核心人才团队,曾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此外,还有两个国家级实验室。

  换一种创新理念,从“顶天”转向“接地”

  听说研究院成立,江苏万贤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亮敏锐捕捉到机遇,成了第一批被孵化企业。

  江苏万贤是一家VOC有机废气治理服务商,过去只是和南大环境学院有技术上的交流合作。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企业的竞争力在核心技术,但是技术的创新成本很高,养专家、建实验室,处处花钱。新型研发机构,给了江苏万贤新的选择。

  “江苏万贤可以用研究院的公共实验室,可以委托研究院开发新技术,任何问题随时沟通。我们和孵化企业的合作模式很灵活,可以入股、并购,或者提供技术定向开发、专利授权,再进行知识产权分成……企业家可以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梁英说。对于高校来说,这种合作不同以往。以前,高校创新是“顶天”的,什么技术前沿去钻研什么,而现在要求“接地”,创新思路反过来,企业需要什么开发什么。

  南京爱尔福莱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另一家被孵化企业,其新产品吊顶空气净化器被国内一家龙头电商看中了,即将上架推广。但前提是,企业得扩大生产,建设大规模厂房需要真金白银。研究院为企业引入基金,3000平方米厂房的建设资金有了着落。

  为了让高校成果更接地气的走下“资料架”,研究院专门打造了“1+1+N”模式。所谓“1+1+N”就是1名教授+1名博士+N个研究生学历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教授负责学术理论指导,博士和研究生负责对理论成果进行二次开发,把原创理论应用到现实领域中。这样全新的研究模式,大大缩短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时间。

  打造环保业“万达”模式,集结企业抱团闯市场

  环保是个特殊行业,一个大型环保项目招标公示,可能涉及到土建、水、气、土壤等多个方面。但环保技术行业大多是“技能单一”的中小企业,根本无力与大型工程公司竞争。因此,行业现状是,大型环保项目往往被有实力的土建工程公司拿下“总包”合同,再发包给若干家中小企业。长期做分包商,制约了环保中小企业的成长。

  在梁英眼中,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有点像环保行业的“万达”,将不同类型的环保企业集合在一起,不仅推动企业“抱团发展”,还帮助企业“抱团拿项目”。

  近期,江北某环保项目招标,项目涉及VOC有机废气治理和尾水处理,研究院里的孵化企业,南京华创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江苏万贤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尝试合作了一把,“抱团”接下了工程。

  江宁开发区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江宁开发区高新园新引进新型研发机构14个,累计19个,总数量位列全市第一。目前,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已孵化企业9家,在谈项目25个,预计今年两批新型研发机构将孵化项目99个,到2020年将孵化项目440个。届时,各个不同领域的相关企业都将集结,形成各领域的整条产业链,一起闯市场。

  本报通讯员 吴珊珊 侯思源

  本报记者 张希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