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29日讯 为山区小学筹建浴室、解决师生23年没有条件洗浴,她是热心公益的“志愿达人”;一天工作学习十五六个小时、猛发论文,他是执着科研的“学霸牛人”……
3月27日晚,南京医科大学举办颁奖典礼,揭晓第五届“感动南医”人物(学生)评选结果。一批乐于奉献、团结有爱、积极向上的榜样,彰显了各自奋斗的青春。
克服艰险 她是热心公益的“志愿达人”
何伶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2013级学生。地震对于这位四川籍女生有着特殊的意义,大二暑假在贵州旅游的她,得知云南鲁甸地震的消息后,毅然前往灾区。?
摸着夜色在急速的颠簸中,何伶到达了那个当时正在承受灾难的小县城。她大着胆子主动和救援队打招呼,得以和救援队送物资的车一起进入了一线龙头山镇。深入灾区,来到山上的营盘村后,看到帐篷里可怜的孩子们,何伶留下来了。她为孩子们代课、传授简单的知识,并为周边村民宣传基本的卫生和疫情防范常识。20多天与潮湿、蚊虫、跳蚤相伴的帐篷生活,她毫无怨言;一路塌方、暴雨、余震,她心中有过忐忑不安,但都坚持了下来。
“志愿活动,不是一种岗位,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心,一种信念。”何伶说,她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身边的人。第二年,她又加入了全国一项志愿活动,在海拔4000多米的柏木峡村,与团队从众筹资金到实际施工,用短短十几天时间将“澡上好”公益项目实现,解决了柏木峡小学全校师生23年洗浴困难的问题。
耐住寂寞 他是苦心专研的“学霸牛人”
朱猛是南京医科大学2017届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研究生,师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沈洪兵教授,主要从事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基因组数据分析与深度挖掘方向的相关研究。
凭借优异的成绩,朱猛获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和公共卫生学院“优博培育项目”的资助,开展“低频遗传变异与非小细胞肺癌易感性及预后的关联分析”。
“就是寻找中国人群的癌症风险基因,发现这些基因位点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朱猛介绍,他的研究集中在肺癌个体化预防,利用基因组学的数据,将高危人群筛选出来,为今后肿瘤的个体化预防及治疗提供方法。攻读学位期间,他发表英文SCI论著30余篇,其中以第一/并列第一作者公开发表SCI学术论文14篇。
实验室的同门师兄师妹们说,朱猛是同学中假放得最少的,大家最期待的暑假,对他而言也一如每个普通的工作日,“如果手上的课题没有做完或者结果不够理想,他是绝对不会让自己放假的。”朱猛也承认,一天十五六个小时做科研是常态,回宿舍就是睡个觉。
“科研很苦很累,”但朱猛认为,一切都很值得,“得知这些风险位点,对预防肺癌发生是非常有价值的。只需取血液、毛发、口腔黏膜等进行基因型检测,受测者就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容易患上肺癌,从而可以采取有针对性地防御措施,增加去医院定期检查的频度,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摒弃偏见 他是防艾和生殖健康宣传员
第一临床医学院影像专业2014级的郑嘉男在大一就参加了红丝带同伴协会,宣传防艾和生殖健康,一直是他志愿的重点。
执着于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以及艾滋病的预防和反歧视,从南医到南京,到郑州、北京、昆明,甚至印度,郑嘉男一直在宣讲、在努力。
“在宣讲的时候,当然会遇到不理解、不尊重的情形。”他说,比如,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时候,有人会鄙夷,有人会害羞,有人会抗拒。“年轻人,包括以后要成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更要学会用客观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感染者群体,以及学会自我保护。”
郑嘉男说,希望对艾滋病人给予尊重理解和权利。“不要过分害怕他们,同时也要懂的如何保护自己。”
郑嘉男认为,志愿活动更应是一件以“热情”、“勇气”开始,用“责任心”坚持下去的事。
他们中,还有奔赴山区支教,参加创业课程培训后回校开办公司,献身公益的药学院药学专业2014级学生孙海峰;有以“院”为“家”的学生干部,第四临床医学院儿科专业2014级学生陆怡超,做出选择就全心付出;有无偿献血的先行者与倡导者,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3级学生郑俪媛,用爱燃起新的希望;有拾金不昧的守望者,康达学院药物制剂专业2014级学生邵珊,用行动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路救老人的仁心医者,第二临床医学院老年医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孙秋实,为摔倒在地、头部重创的老人给予及时救治;有自强不息的贫困学子,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5级学生买热帕提地力夏提,脚踏实地书写人生新篇章;有舞动校园的青春之花,2009级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2015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赵瑞雪,将舞蹈艺术融入医学校园;还有蒲公英团队,秉承服务师生的信念,三年如一日坚持做好每一件事。
“挖掘感动,传播感动,分享感动,让身边榜样的力量感染青年学生。”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徐珊说,“感动南医”评选出来的个人和集体,是一种中华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是青年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