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南京城墙》的专用邮资图3月20日正式发行。此外,中国邮政3月21日发行《南京城墙》普通邮资明信片,这是继南京青奥会之后,南京城墙再度出现在国家名片中。
举世无双的明城墙,让南京人无比自豪。城墙绵长城门众多,都城、外郭素有“里十三,外十八”之称,650年岁月沧桑,留下众多城墙故事。随着朝代变迁,古老明城墙又陆续开辟了不少新城门。本文所介绍的是民国期间的几桩城门轶事,皆有翔实史料作依据,意味深长,对了解、研读民国时期南京城墙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丰润”改“玄武”,民众做的主
玄武门始称丰润门,改为玄武竟然是当局迫于民意,于1928年在市政府69次会议上作出的,更名的背后,则与一项建议有关。
1928年4月,南京市教育局向市政当局提出了《改革陈旧思想 重新市民观听》的首都各城门改名动议,理由是:首都建设方始,事事均须革命化精神,方能气象一新,而各城门原有名称,非寓有封建思想,即涉及神怪谬说,于现代潮流颇不适合,建议将最有窒碍之各门旧名,一律取消,改用所拟之新名。对此,市政府即以,首都所在,中外具瞻,城门名称,足以代表民族之文化思想,亟应立予矫正,以期宣传革新主张,接纳了建议。
其应改之各城门名称,及其拟改之新名称如下:
(一)神策门,意涉神怪,拟改为凯旋门,因上年孙逆(孙传芳)偷渡,激战最烈之地即在该城门附近,改为今名,足以纪念“讨孙”一役之战绩也。
(二)仪凤门,凤凰来仪,系君主专制时代夸耀祥瑞之阿谀词,断不适用于共和时代,拟改为中山门,此门为城内下关之交通孔道,中外人士来都者,均须由此门入,冠以中山,固以纪念先总理,亦以宣传革命也。
(三)聚宝门,意涉迷信,拟改为中华门,以表纪念中华民国立国之意。
(四)丰润门,丰润为直隶县名,系前清官吏阿谀江督张人骏所立,以此门启于张督苏时也,今拟改为中正门,以纪念蒋总司令领导革命努力北伐之功。
(五)朝阳门,系帝制时代产物,尤须即早驱除,拟改为汤山门,因由此可直达汤山也。
(六)海陵门,海陵系泰县古名,此门开于韩国钧长苏时,盖韩泰县籍,因韩命名海陵,惟韩之功德不足当此,拟改为西藏门,以西藏远在西隅,英人侵吞甚力,假此可以唤起国人之注意也。
(七)太平门,拟改为自由门。
(八)金川门,拟改为三民门。 (九)洪武门,拟改为共和门。
其他草场、钟阜、水西等门,查尚并无不合,均可保留原名。
因为罗列理由不甚充分,又缺乏民众基础并且仍不乏阿谀成分,所以,胎死腹中也是预料之中事情。建议既出,反响颇大,丰润改中正,老百姓不买这个账,市政府征求民意,大家一致赞成改玄武。
“挹江”改称“凯旋”,老蒋不赞成
说到凯旋门,人们自然会想到法国巴黎凯旋门,它是全球最著名的一座凯旋门。众所周知,世界各地拥有多处凯旋门,比如德国柏林、意大利罗马和米兰、朝鲜平壤的凯旋门等等,凯旋门乃历史丰碑,是一个国家、民族抵御外来入侵者的辉煌胜利的永久见证。
中国的凯旋门在哪呢?人们不禁要问。矗立于湖南芷江七里桥的“受降纪念坊”,是华夏大地唯一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的标志性建筑,被世界称为“中国凯旋门”。其实,在民国首都南京,亦曾经有过“凯旋门”,由于存世时间短暂,因此,南京“凯旋门”鲜有人知。
抗日战争的胜利,让蒋介石捞足了政治资本,被冠以抗战领袖的桂冠,对于他的个人崇拜,也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在此形势下,南京有人提出复建挹江门城楼并改称凯旋门,迎接蒋总统胜利还都的提案上报行政院,很快就得到批准,复建工程迅速推展。紧接着,1946年5月,京市临时参议会又提出,“新街口西向主要干道汉中路改为林森路,藉表追思而资纪念”的建议。
深谙蒋某人秉性且老谋深算的时任南京市长马超俊,总感觉有点不踏实,不甘落后的他也想借机讨好,于是便召开市政会议专题研讨,他绕开行政院直接向蒋介石报告:市政府讨论决定,本市主要干路名称拟改定如次:(一)中山东路与汉中路合并改称中山路;(二)中山路与中正路合并改称中正路;(三)中山北路改称凯旋路,挹江门改称凯旋门;(四)国府路改称林森路。
尚身处庐山的老蒋接报以后立即批复:“国府路可改称林森路,其余不改为宜。”对此,马超俊仍然不罢手,再通过私人管道向蒋身边的幕僚作进一步打探,确信是蒋的真实意图后方肯罢休。
此后,他忠实执行蒋介石旨意,国府路改成林森路,原本准备改凯旋门所预备的两块大理石,其中一块已经写上了凯旋门字样,也试挂了一段时间,昙花一现的南京凯旋门牌子(这就是曾经有人反映说,曾经看到过凯旋门牌子的来龙去脉)很快被取下,另块牌子,原拟请蒋介石题字的,也只好作罢。
谨慎行事,不宜过于张扬,更不敢与老师平起平坐,看来蒋介石还是蛮识相的,虽有再大野心,也只能深藏不露,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始终未越中山先生的雷池一步。
金川门小火车惹祸,惊动了蒋经国
金川门是“里十三”之一,位于南京城北,坐南向北,东至神策门,西至钟阜门,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旧有金川门涵洞)故名。1907年,南京城内的小火车(民国时期称“京市铁路”)就是从下关至金川门入城的。历来,南京城门都设重兵把守,壁垒森严,至近代,南京城门还都有严格管理,每天按时开与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样的程序才终止。
由于年久失修,金川门的木质大门早已经破旧不堪,加之通讯手段落后,有时城门已经关闭,火车却又要通行,撞坏大门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这个时段的金川门成了新闻关注的热点,1948年那起致人死亡的车祸,竟然还惊动了蒋经国。
抗战胜利后,随着内战爆发,小火车运营也举步维艰,陷入困境。市民俞洪声写信给市参议会,提议撤废“京市铁路”。信中历数“京市铁路”的弊端:穿越南京城区交通要道及热闹市区时,噪音过大,枕木腐烂,既影响市民睡眠与卫生,又常出事故。参议会把信批给京市铁路管理处批阅,该处承认情况属实,却也无可奈何。
11月11日上午7时,时年17岁的方庆贵,乘坐小火车自三牌楼至下关,途经金川门时火车撞倒城门,不幸跌落车下,被火车碾轧致死。事故发生以后许久,路局方面竟然无人问津,引发民愤。巧合的是,死者的哥哥方庆延与蒋经国是同学。其时蒋经国,正年富力强、踌躇满志,头衔是民国政府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局长。当蒋经国获知此事后,或许是碍于同窗情谊,抑或是想捞个顺手人情,便于当月25日,亲笔给时任市长的沈怡去信,要求妥善处理。
信的前半段转述了事故经过,后半部分则是要求市长出面责成有关部门妥善处置,蒋经国强调,“如何吊死慰生及追查责任,使以后审慎不再发生同样事件,乃路局之责”。言辞尚属恳切,要求也无不当,还流露出这位踌躇满志的“王储”治国安邦的雄图大志。毋庸置疑,在“太子”的关照下,事故毫无悬念得以解决。然而,在处理这起事故过程中,蒋经国也只是看到事物的表象,却没能看到更深层次的根源。谷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