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让儿童真正爱上写作
2018-03-20 07: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校长专访

  儿童写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在当下中小学一直是个难以破解的“瓶颈”问题。有些专家将儿童不爱写作归结为“无米之炊”——儿童生活单调,无材料可以写,因此出现了“游戏作文”“活动作文”“生活作文”,甚至是“学科作文”。儿童写作之难,难道真的是因为没有“生活”?

  今天,立志一生研究儿童写作教学的江苏省特级教师、“童化作文”倡导者吴勇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写作教学心得。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束宇

  个人档案

  吴勇:南京市上元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获评“全国小学写作教学有重要影响的名师”,江苏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小学教学研究》等杂志封面人物,人大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编委,出版《我让学生爱上了写作》《吴勇教故事——小学故事性写作教学探索》《吴勇讲语用——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探索》《吴勇话知识——小学精准性写作教学探索》等专著八部。

  人生信条: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

  最近爱读的一本书:《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

  爱好:读小说、看电视、听相声、改作文

  教育理念:写作是可以“教”的

  A、写作应当从“故事”开始

  “儿童天生就是有故事的人,他们就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凡是有儿童的地方,必然有故事,而且他们就在故事的中心。”在吴勇看来,正因为这些故事的存在、发生,童年才成为一段“金色的岁月”;正因为这些故事的天真、浪漫,童年才会留下一条“诗性的轨迹”。

  每一个儿童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一个儿童都是故事的结合体,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都伴随着鲜活动感的故事。“所以,可以这样说,习作教学的起点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儿童自己。”吴勇坚信,“习作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唤醒自己故事,选择自己故事,表达自己、分享自己故事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吴勇总结道:只要教师“在意”,课堂、操场、走廊、食堂、厕所、宿舍,都是孕育故事的最佳所在;只要教师“有意”,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都是故事;只要教师“故意”,时时都有习作课,处处可上习作课。“此时此刻,你就会发现,儿童的一切都浸润在故事之中,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蹙都是构成故事的元素,他们所到之处、所见之人、所观之物、所想之事,都是生长故事的情境。”

  因此,吴勇坚持认为,适合儿童言语和精神的写作教学是应该有“故事”的:用“故事”进入写作教学,可以蓄积儿童的写作动力;将“故事”引入写作教学,可以唤醒儿童的相似生活;把“故事”融入儿童的言语表达,可以与周围的世界分享自己独特的童年生活。

  B、练好写作的“童子功”

  写作,其实也是一项言语技能。吴勇指出,“其本质上与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训练越早,技能越易达成;训练越持续,技能就越扎实;训练越得法,技能就越熟练。”

  著名作家肖复兴在《我教儿童学作文》一书中写道:“许多的训练,许多的意识,许多的思想,是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机不可失,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最佳时机,为儿童打下扎实的写作“童子功”,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公民涵育基本写作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当担负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技能训练就是引导儿童“写具体”。吴勇认为,小学阶段,“段”的训练是关键,教师的写作指导应当从“构段”开始,为儿童提供不同文体所对应的段落结构和言语思维,帮助儿童建构言语框架;开发出精准而针对的写作知识,支持儿童用生动具体的言语丰富段落框架。

  “而若在儿童写作之初,就将教学指向‘篇’,这样的写作指导注定是粗放的、笼统的、模糊的,这样的写作指导也注定是虚化的、无力的、低效的。”吴勇说。

  C、让儿童感受到写作的力量

  “不少儿童畏惧写作,不仅仅是因为写作有难度,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写作对自身而言有什么作用。”吴勇直言,“这部分孩子很少将写作当成内在诉求,更多将写作看成是身体之外的精神附加,因此写作沦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作业’。”

  其实,写作的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言语交往手段。一次完整而真切的写作活动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读者、适合的语体、真实的效果。吴勇表示,写作教学应当让写作与儿童之间形成真切的关联,“更明确地说,让写作充满‘语用’价值,或推介,或劝说,或说明,或倾诉,或建议……我们应该为教材习作以及其他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习作构建交往语境,让儿童写作从‘无为’走向‘有为’,从习作制造走向言语生成,写作教学由此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当儿童写作有了明确的目的,有了具体的读者,为了实现交往目的,为了吸引和打动读者,就会千方百计地运用写作知识来增强文字的“语力”。

  吴勇打了个比方,“没有交往目标的任务式写作教学,就好像将儿童禁锢在一个封闭的消费环境中,进行‘旅游购物’式强买强卖;基于言语交往的写作教学就好比将儿童领进一个‘自助式超市’,每个儿童根据自身的真实意愿进行自由消费。”

  D、家长也是写作的指导者

  家长也是儿童写作的重要指导者。吴勇举例,在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朝朝暮暮,都暗藏着写作指导的契机:

  发现美丽的风景,一定要放慢脚步,赏一赏,让美在心间留驻;闻一闻,各种植物芬芳沁人心脾;拍一拍,捕捉最美的画面。

  与美食相遇,不要错过,一定要和孩子坐下来,静静观察制作过程,细细品味独到的滋味。

  带着孩子去逛街、遇到新奇的事、特别的人、好看的景,不妨停下车,和孩子一起融入场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倾听周围的评论,感受身边的变化。

  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多引导儿童动笔写作。家里的“留言帖”、节日的“祝福短信”编写、外出的“旅行计划”制定、家庭“私房菜谱”制作,都是孩子最佳的练笔时机。“在家里,能动笔的不动嘴,能动笔的不动手,能动笔的不动腿。”吴勇建议。

  教育故事

  七色花园里 四季花开

  天正小学 郑健

  我们班叫七色花班,班级书柜前每周都有一束鲜花:金桂、水仙、风信子、杜鹃……美丽的花儿,将四季的美展现在眼前。现在更是低调奢华的山野碧玉,班里的大小朋友从野地采来散发着迷人香气的金银花、烂漫神秘的小蓟甚至是狗尾草和野燕麦……它们美美地绽放在孩子童年的记忆里。

  因为我对植物的特别偏好,无意中也使不少孩子爱上了花花草草。一抹鲜活的绿和灵动跳跃的花渐渐成了我们七色花班特别的仪式感。让我们的七色花班美美的,而且常常有惊喜。

  周三,我在天井护导。一个小伙子急急忙忙向我跑来,他把捧着的东西往我手里一塞,说:“老师,刚刚一个像黄色的风车一样的东西从天上掉下来,它转呀转呀,直往地上扑,我跟着它追呀追呀,终于在它落地前接住了,送给你,还香香的呢。”托着这朵娇嫩的花瓣,看着满脸通红的小伙子,我指着天井四周的迎春花告诉他:“这是迎春花,春的使者,它是喇叭状花冠,所以转呀转呀,跟你一样灵活。”小伙子满足地跑开了,我觉得好幸福。

  过了立夏,我别了一对白兰花儿走进教室,花香四溢。“这白白的花儿是什么啊?”一个小姑娘好奇地问。我对她和围观的同学说:“猜,猜对了,它就是你的了。”“水仙花”“ 茉莉花”“百合花”“郁金香”……五花八门,可没有一个答对。我笑着说:“大自然里白色的花一定很香,奖励有好奇心的孩子们每人深深地闻一次白兰花儿。”小朋友排队闻花,一个一个叽叽喳喳。晚上收到一条妈妈的留言:老师,我的孩子七岁了,我从来没有带孩子闻过花香,她回家惊喜地告诉我‘花儿真香’,谢谢老师!”

  生活是一个大学堂,我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自然和社会与孩子连接起来,我也坚信这是孩子成长最有营养的土壤。在我们的七色花园里,我鼓励孩子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春天里,我们研究班里各种花,通过对比我们知道萝卜、油菜是十字花科,豌豆、蚕豆是蝶形花冠。初夏我们一起养蚕,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和图画记下蚕宝宝的成长日记。秋天我们捡来各种种子,用纸盒陈列并且贴上标签,通过交流,孩子们知道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利用动物皮毛传播的苍耳,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是校门口的大栾树。冬天我们又一起研究小动物怎样过冬,世界各地的动物,考拉、丹顶鹤都成了我们写话的素材……将教学从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与生活全方位“零距离接触”,做到从生活中“知”,在生活中“行”。我想这样的教育更有活力。

  林清玄先生说: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也许他就是一棵大树呢。我想说,每一个孩子就是每一棵蓬勃生长的幼苗,每天都在这崭新而又陌生的世界茁壮成长。作为教育者,要努力给孩子最有营养的土壤,孩子的根才会渐扎渐深,他们有了不一样的视野,天空才会更高。我愿意在我们的七色花园里给予孩子们爱的雨露和营养的土壤,陪伴孩子慢慢成长,守望七色花园,期待这里四季花开。

标签:写作;校长;写作教学;故事;孩子;生活;作文;习作;教师;教学
责任编辑: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