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专家发现2.8亿年前最早淀粉化石
本报讯(记者 毛庆 通讯员 陈孝正)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淀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刘锋研究员团队在山西保德2.8亿年前的煤层中发现一种奇特的石松类大孢子,表面被一团圆形颗粒所覆盖,被认为是最早的淀粉化石。相关文章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地质学杂志《Geology》上。
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它是大部分绿色植物将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储藏而形成的一种多糖化合物。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淀粉被认为对人类生理和文明的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淀粉颗粒在土壤中很难长时间保存,因此很多考古学家认为淀粉粒化石在没有石器或一些容器的保护下,保存时间很难超过600年。由于缺乏化石证据,关于植物淀粉对漫长地质历史时期陆地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我们还知之甚少。
刘锋昨天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对发现的淀粉化石进行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化石表面覆盖圆形或多边形颗粒,中心都具有一个脐形凹陷,大部分颗粒在镜下呈现出明显的双折射和十字消光现象。这些特征与现生淀粉粒的形态和光学特性完全相符。
据悉,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特征明确的淀粉颗粒化石记录,打破了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淀粉颗粒在没有石器或一些容器的保护下很难在第四纪以前的地层中保存的推定。而且,这些发现进一步明确在一些特定沉积条件下,例如成煤环境,一些淀粉颗粒被泥土快速包裹和埋藏可以抑制水和其他细菌、真菌对淀粉颗粒的水解和破坏,因此这些淀粉粒可以在如此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得以保存。
同时,发现的淀粉粒直径大多大于5微米,而且它们聚集在一起呈团块状出现。通过与现生一些依靠动物传播的植物种子对比,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淀粉团块,与现生一些种子上常出现的一种被称为油质体(elaiosome)的可食附着体非常接近。现生种子的脂质体主要是用来吸引蚂蚁、陆地腹足类或鸟类食取种子,从而实现种子的远距离传播,在传播种子的同时,这些动物获得了高能量的营养物质。通过这个过程,动植物建立了紧密的共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