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学好用好周恩来精神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耀新   2018-03-01 08:56:00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此文是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耀新于2015年6月10日在省文化厅系统党员干部观看《周恩来的严与实》专题教育片后的讲话要点,并被收录于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文心微言》一书中,今日刊发,以飨读者。周恩来总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和精神楷模,总理讲严求实、严实相济的优良作风和精神品质,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也是践行“三严三实”的价值典范和行为标杆。文化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群众真正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角,使文化成为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让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编者按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此文是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耀新于2015年6月10日在省文化厅系统党员干部观看《周恩来的严与实》专题教育片后的讲话要点,并被收录于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文心微言》一书中,今日刊发,以飨读者。“文心微言”栏目将暂停一段时间,此文为该栏目阶段性的收官之作。

  周恩来总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和精神楷模,总理讲严求实、严实相济的优良作风和精神品质,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也是践行“三严三实”的价值典范和行为标杆。伟人虽逝、精神永存。周恩来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仍然要大力学习弘扬周恩来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不断汲取践行“三严三实”、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一是要大力学习弘扬周总理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和组织忠诚。在入党之初,周总理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周总理的一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铿锵誓言。“三严三实”第一条是严以修身,修身第一位的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文化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信念、信心来源并植根于文化。作为文化部门的党员干部,更加需要坚守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总开关”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二是要大力学习弘扬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始终做到一心为公、勤政为民。周总理终身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群众真正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角,使文化成为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让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涌流。要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让群众在广泛参与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

  三是要大力学习弘扬周总理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始终做到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周总理曾说“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共苦、共命运”。他担任共和国总理26年,从不搞特殊化,从不追求享受,平时穿的衣服补了又补、缝了又缝,始终克己奉公、艰苦朴素。学习弘扬周恩来精神,就是要时时用党的纪律严格约束自己,处处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对权力的高度敬畏,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更不能把手中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特别要在重大艺术活动、重点文化项目、重要事项审批等关键环节,自觉遵守规章制度,防止出现违规违纪问题。

  四是要大力学习弘扬周总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始终做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周总理提倡“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对待工作“不要如浮云一样”,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钉钉子精神”是同样的道理。面对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更加需要我们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把一项项具体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做出精彩来,干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以精彩的工作创造精彩的文化事业。

  五是要大力学习弘扬周总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要始终做到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周总理曾指出:“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总理为党的事业付出毕生心血,以无私无畏的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担当。面对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难题,面对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同样需要我们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举措。要坚决克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大力破除因循守旧、照搬条文、怕冒风险的思维定势,努力使思想和行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作者为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徐耀新

标签:总理;编者按;共产党人;党组书记;学习;工作;坚定理想信念;周恩来精神;钉子精神;人民群众

责任编辑:苗津伟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