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背诵篇目从14篇增加到72篇,南京中考加大语文阅读写作分数比例,我们的孩子到底该如何阅读?
昨日,南外河西初中名师大讲堂邀请江苏省“333”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外名师余一鸣,给家长和孩子们带来了《抓住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机》的主题讲座。余老师表示:读书是一件培养兴趣的事,不能因为孩子不读就惩罚,把读书变成孩子的负担。
喜欢看书,但语文成绩没有提高怎么办?培养阅读习惯比短期成绩更重要
“孩子爱看书,可看完语文成绩没有提高是为什么?”余一鸣老师经常遇见有这种困惑的家长,他说,语文阅读是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它不像数理化很快能见到分数的变化,它是在小说、文学的审美、思考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素养。“读书习惯养成的黄金时间在小学,如果家长仅仅看重眼前分数,从小不培养,到了高中再去纠正会很痛苦。”余老师发现,一些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为了小升初,只抓英语和数学两门学科,语文只看百科知识,真正的文本阅读全部放弃了。“这是非常短视的行为,现在教育部已经越来越重视大语文概念,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中国现当代名家作品欣赏等阅读内容,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越来越多观点性、开放性题目,就是看一个孩子的真正语文素养。”
让孩子爱上读书,爸爸妈妈怎样做?亲子阅读中发掘孩子独立发现的能力
“只有你读书了,才有和孩子平等的资本。”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家长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余老师说,很多家长自己都不看书,怎么有资格要求孩子读书呢?一些高中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因为家长没有弯下腰、蹲下身子和孩子平等。“读书不能罚,这本来就是一件培养兴趣的事情,结果因为罚让读书变成了负担,把胃口搞坏了。”余老师建议,每个家庭都可以安排一个共同读书的时间,读完了还可以讨论一个共同的话题,研究一个人物,不要仅仅判断一个人物的好或坏。“也许你认为不好的人,孩子却发现他们的可贵之处。”余老师说,现在的考试制度,让学生越来越缺少独立发现能力,而在亲子阅读中,爸爸妈妈们可以鼓励孩子,发掘他们这样的能力。
孩子怎样做更有质量的阅读?养成批注习惯,形成自己的思考
孩子会出于好奇、好玩去读书,但是精读文本却不行,余老师说,这是一种泛阅读,如果想让孩子的阅读更加有质量,建议家长培养孩子读书批注的习惯。“批注分为知识批注、技巧批注、质疑批注、联想批注、发掘批注、引申批注等几种,通过这样的批注,孩子们会对一本书做出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甚至针对某一个部分产生自己重新创作的欲望,当批注习惯养成,孩子的思考习惯就养成了!”因为考试制度,很多孩子形成了定向性思维,例如语文阅读理解会有标准答案,而这些标准答案成为孩子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想象空缺、创造性扼杀。余老师说,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但是希望家长从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不能为了考试去训练阅读理解题目,而是应该真正去阅读文本拥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