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南博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院藏近3000片甲骨文从何而来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宏伟   2018-01-04 21:20:00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的最早文字,是商代王室和贵族用来占卜和记事的刻辞,大多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那么,南京博物院藏的近3000片甲骨文是从何而来呢?世界上共有15个国家收藏有殷墟甲骨,甲骨文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后曾在北京召开过一次发布会,南博的代表在会上提出,希望能建设一个统一标准的甲骨文数据库系统,推动资源和学术的共享与交流,实现甲骨文物在全世界,甲骨学研究在中国。”记者王宏伟实习记者林惠虹.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的最早文字,是商代王室和贵族用来占卜和记事的刻辞,大多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那么,南京博物院藏的近3000片甲骨文是从何而来呢?

  南京博物院典藏部主任田名利告诉记者,南博是甲骨文收藏的重地之一,收藏量接近3000件,最主要来源是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收藏的甲骨2369件;其次为胡小石先生1962年捐赠的共300件;第三批来源为1959年进入馆藏曾经为刘鹗、罗振玉收藏的甲骨90件;此外还有少量接收自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及私家收藏等。

  这其中数量最多也最为重要的,就是明义士的收藏。明义士1910年来到中国河南安阳传教,从此与甲骨文结下不解这缘,他常常骑着一匹白马在农村收购甲骨,并用铜钱和糖哄着当地小孩在庄稼地里四处寻找。他也曾买过赝品,曾把新仿制的大牛胛骨当成商代甲骨重金买下,没过多久骨头腐烂发臭,他这才明白上了当,从此发愤学习,成为甲骨文研究的顶级专家,其著作《殷墟卜辞》收录的2300余片甲骨中只有1片是赝品,还是被他自己识别出来的。

  1937年抗战爆发,明义士回加拿大时,其甲骨有一部分存放在南京的加拿大驻华使馆里,由临时代办朗宁保管。1951年朗宁回国时,通过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将这批甲骨转交给南京博物院,经清点研究,正是《殷墟卜辞》的实物。

  因为龟甲和兽骨是有机质文物,相比瓷器、玉器更为脆弱,因此南博所藏甲骨均在恒温恒湿洁净稳定的库房环境里,装在软包装的囊匣里得到最妥善的保管,并处于全天候监控之下。田名利说:“南博库房的安防标准超过了金库,防火防盗防震防雷,24小时监控系统联网公安部门,进入库房需要密码口令和钥匙需多人同时匹配,这些甲骨和其他文物一起得到比金库还安全的保护,传承给子孙后代。”

  殷人相信鬼神,几乎天天祭祀,事事占卜,因此甲骨文记录了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成为我们了解商代文明最可靠的资料。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的王族谱系、神的名字、王位继承、战争、饮食宴飨、丧葬祭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南博所藏甲骨中,就透露出很多有趣的信息。

  参与南博甲骨文文字整理的南京大学魏宜辉副教授告诉记者,大量甲骨占卜的则是日常生活,比如这几天是否会下雨?今年收成好还是不好?其中也有一些有趣的事:出土后母戊方鼎的墓葬主人是商王的王后妇后,在南博所藏的甲骨中曾提到,妇好怀孕后,王室对此进行占卜,问此事是否“嘉”(注:即好的意思),孩子出生后的记录是结果不好,这并不是指不吉利或出现难产,而是指生了一个女孩,可见在商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就已经普遍存在了。

  还有一片甲骨上记录的文字很可能与妇好的丈夫武丁开发江淮流域相关,上面写到,商王在南方的我、舆、曾三个地方设置了被称作“史”的边防武官。然而局势并不如商王的期待那么稳定,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商纣王时主力部队到东方镇压夷人叛乱,面对周的进攻只好武装奴隶,却不料奴隶倒戈,导致商灭亡。

  因为时代久远,甲骨文的4400多个文字中,仍然有近一半无法释读,因此很多甲骨上的文字含义难以确定,但是这些文字仍能传递出来自约3000年前的信息,例如商王在打猎时捕获到猪、雉和鹿,以及祭祀时用了两只狗、一头牛,还有一个外族战俘,用活人祭祀很残忍,但在商代却是普遍现象。

  南京与甲骨文有着不解之缘,在南京发生过一件甲骨文研究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事件:殷墟HY127坑进行室内发掘。

  民国中研院史语所原址位于现在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从1928年至1937年,史语所先后组织15次殷墟发掘,其中HY127坑共窖藏甲骨1.7万片,被称为殷商“档案库”。工作人员将此坑整体装箱,运到南京史语所进行整理,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南京发掘”。据说汪精卫到现场指着藏有许多龟甲的大土块说:“好大一个龟啊”,引得现场学者相视而笑,汪听了介绍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有好多龟啊!”一时在南京传为笑谈。

  如今,“南京发掘”的甲骨藏于台湾史语所,成为两地割不断的文化情缘。世界上共有15个国家收藏有殷墟甲骨,甲骨文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后曾在北京召开过一次发布会,南博的代表在会上提出,希望能建设一个统一标准的甲骨文数据库系统,推动资源和学术的共享与交流,实现甲骨文物在全世界,甲骨学研究在中国。”记者 王宏伟 实习记者 林惠虹

标签:甲骨;甲骨文;占卜;殷墟;南京博物院;收藏;龟甲;南京;祭祀;发掘

责任编辑:苗津伟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