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尽显江苏人文之美
原标题:一条河尽显江苏人文之美
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邵丹 摄
中国江苏网12月12日讯 今年2月、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运河沿线地区光荣使命。
扬子晚报记者从12月4日至8日随同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和文化传承大型主题采访组,先后来到大运河流经的淮安、扬州、无锡、苏州四市实地探访,切身感受到江苏的运河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江苏各地正在行动,决心把大运河江苏段建成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样板区和示范段。运河“申遗”成功后,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和挖掘。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建国
隋炀帝下扬州是看琼花美女吗 其实历代开凿运河都是“国家战略”
12月6日上午,扬子晚报记者站在扬州城北黄金坝闸站顶层平台俯视古邗沟,这段长一千余米、宽五六十米的河道,从螺丝湾桥向东逶迤而来,看起来并不起眼。“可别小瞧了这条不起眼的小河道,它可是大运河的源头,也是扬州建城的起点。”扬州市文物局技术处(运河遗产保护办)负责人孙明光告诉记者。
“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的这段记载,是中国最早载入史籍并有准确纪年的运河记载。公元前486年,扬州人也把这一年当作城市的诞生元年。
夫差,扬州古城的缔造者。记者移步黄金坝闸站北侧以夫差命名的广场,看到一尊8米多高的吴王夫差雕像,目视远方。
走在千年古城扬州,会不经意撞上隋炀帝、乾隆下江南的传说。“很多人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南下到扬州看琼花、看美女。其实运河的开凿在不同的关键时段,都是基于国家战略。”12月7日,运河文化研究专家、江南大学学报副主编谢光前编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谢光前介绍,夫差开邗沟是为了调兵运粮,北上攻打齐国,称霸诸侯;隋炀帝凿通济渠和永济渠,是为了使江淮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京师,也是为征服高丽作准备;元代忽必烈授命郭守敬截弯取直贯通京杭大运河,目的是要把江南丰盛的物产更便捷地运往大都。
隋炀帝为何被戏称“物流鼻祖” 大运河成明清两代的经济命脉
在央视《国宝档案》“大运河传奇”系列节目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公元786年4月,都城长安粮尽,禁军因得不到犒赏酝酿哗变,唐德宗与太子相拥而泣。危难时刻,江淮转运使韩滉从扬州发运三万斛大米。德宗闻听高兴地扔掉皇杖就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这是一个有史可查的真实故事。安史之乱后,跋扈的藩镇经常切断大运河,阻隔漕运。叛乱的藩镇都知道,控制了大运河,就切断了帝国的命脉。
12月5日上午扬子晚报记者来到位于淮安市淮安区老城中心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看到几十个柱础等建筑构件散落在遗址废墟上。明清时期总督漕运公署占地约2万平方米、房213间、牌坊3座的壮观场景,只能到不远处的中国漕运博物馆中寻找了。
很长一段时间,淮安一直是“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的军事重镇。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顾建国告诉记者,在明清两代,漕运总督掌管着1.1万艘漕船、12万名漕兵。当时全国每年财政收入7000万两白银,5000万两是通过漕运实现的。说大运河是帝国的经济命脉,一点也不夸张。
难怪有人戏说开凿京杭大运河的隋炀帝是“物流鼻祖”,也难怪扬州人把祭祀吴王夫差的大王庙又称作财神庙。古代民间有言:水路就是财路。
江南何以多“富贵风流之地” 因为大运河带来发展重心变化
12月8日,扬子晚报记者站在苏州“世遗点”山塘的新民桥上看到,山塘河两岸朱栏层楼,店肆林立,河中画舫穿梭,街上游人如织。这里便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描绘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运河不仅滋养了苏州这座城市,而且滋养了这片广大的江南原野,特别是古镇。”苏州文史专家、原市方志办主任徐刚毅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到附近的乡镇去工作,都要在平门外坐轮船。苏州沿运河几十个镇,其发展过去主要就是靠运河水上交通。明清四大绸都之一的盛泽就在运河边上,是个典型的例子。“这些古镇奠定了苏州发达的基础,苏州今天的发展还是靠乡镇、城镇一体化。”徐刚毅说。
随着运河走向的移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也发生变化。
谢光前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在隋炀帝开挖大运河之前,中国政治经济的重心基本上是顺着黄河流域呈东西走向的,隋炀帝开凿通济渠与江南运河连接,隋唐乃至宋代,中国经济政治的中心逐渐发生着西北—东南方向的偏移,而到了元朝,随着郭守敬对大运河截弯取直,中国的战略轴线从东西向完全转换为南北向……这条大运河是南方资源滋养北方的生命线。”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历史上享誉中外的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江苏占据其三:扬州是隋唐时期都城以外最繁华的城市、明清盐运和盐商活动中心;淮安因明清时期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节,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苏州是明清时期最发达的工商城市和“人间天堂”。
四大名著中三部与运河有关 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
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古典四大名著中三部与运河有关:《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运河城市淮安人;《水浒传》写的是水泊梁山好汉,故事的展开多在运河两岸;《红楼梦》开篇在“富贵风流之地”苏州阊门,终结在江南富庶之地常州毗陵驿。
在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淮安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吴承恩故居和沈坤状元府直线距离仅百余米。淮安市文史专家高岱明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明清时淮安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地。南来北往的商贾旅人需要文化消费,说书人、写书人应运而生,这是《西游记》得以诞生的文化土壤。
12月7日上午,扬子晚报记者来到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该馆房屋是著名民族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茂新面粉厂厂房。无锡市文博专家杨建民告诉记者,无锡段运河两岸是工业遗产长廊、博物馆长廊,现在保存的工业遗产有30多处,包括荣氏等著名的六大家族。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在运河沿线省市最为丰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区核心面积约占全国的1/2、遗产河段长度约占全国的1/3、遗产点数量约占全国的40%。“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