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正式启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数字记录工程
原标题:用数字技术保护“非遗”记忆
本报讯(记者 朱凯)记者昨天从南京市文广新局获悉,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市文广新局近期将与第三方资质单位合作,正式启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数字记录工程。该工程将通过数字化采集手段,记录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项目实践、传承教学等内容,同时编撰传承人口述史,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以共享、再生的数字档案。
随着时代变迁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存续环境和传承链条呈濒危之势。据统计,我市目前濒危的各级非遗项目有17项,正在开展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中,一个重要手段便是数字化保护。
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处处长邹奕介绍,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主要是借助数字摄影和录音、二维或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数据库、搜索引擎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珍贵资料,以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实现保存、传承与传播。
此次启动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数字记录工程项目预算为50万元。按照《江苏省非遗项目保存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要求,工程将采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整采集记录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项目信息、相关习俗、材料及工具、工艺流程、代表性传承人、典型作品、文献资料、保护情况等内容。
此外,采集工作还将调查搜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萌青的相关资料,制作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和综述片,并编撰传承人口述史文稿。目前,市文广新局正在公开征集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为了保证数字采集工作的专业性,参与单位要具有相关非遗申报片或专题电视纪录片的制作经验,并提交根据项目需求编写的工作方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2014年起,我市就开始系统性地开展非遗项目的数字化采集工作,现已完成东坝大马灯、南京白局、南京金箔锻制技艺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采集。
其中,作为江苏省第二批非遗“记忆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数字化采集使用了4K高清摄像机拍摄,采集内容包括工艺流程、技艺特色、风格流派等12个大项,共记录时长3000多分钟的视频影像、2000余张图片和8万余字的口述史文献,工艺流程数据量超过1200G。
除了视频、图片、音频、电子文档等存储方式,采集团队还引入3D扫描和VR虚拟现实拍摄等技术手段,让数字档案突破了以往视频、图片、文字二维呈现的局限。比如,金箔工具的3D扫描为日后复原锻制工具提供了数字样本;以VR技术拍摄的金箔锻制工艺流程,则为今后制作数字文创和非遗体验产品提供了广阔平台。
今年出台的《“十三五”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将分批对省级以上的重点非遗项目有计划地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近期启动的金陵刻经技艺数字化采集工作,将成为我市记录的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
邹奕透露,除了濒危的非遗项目,年事已高的老一辈非遗传承人也是数字化保护的重点对象。目前,我市正在着手准备为秦淮灯彩和南京金箔的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陆有昌、王必生进行技艺流程的抢救性记录。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萌青正在专心刻版。本报记者 冯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