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0

话剧《雨花台》北大演出 谢幕6次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常芬   2017-11-16 08:55:00

  自首演以来已演出112场,观众14万余人次

  一部以雨花英烈事迹为创作原型的话剧《雨花台》,自2015年9月首演以来,面向高校大学生和党员干部群众已演出112场,观众达14万余人次,网上有关新闻信息达20多万篇,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昨天下午,话剧《雨花台》创作人员和在宁文化、戏剧界人士举行了研讨会。与会嘉宾畅谈了创作、演出和反响情况。

  南京中华门南侧的雨花台,是1927年至1949年国民党当局处决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最大刑场,成千上万烈士在此就义,其中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中夏、罗登贤,中央委员恽代英。雨花英烈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最小的才16岁;他们中不少人具有大学文化水平,有的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甚至还有一些留学生;不少人家境优越,他们不是为生活所迫投身革命,而是真正为追求远大的理想信念而奋斗牺牲。

  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经过几个月的酝酿策划,2015年新春伊始,即启动话剧《雨花台》的创作,旨在以艺术的形式塑造好雨花英烈群像,弘扬雨花英烈精神,使之深入人心、传之久远。

  担任话剧《雨花台》制作、演出的南京市话剧团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全国一流话剧院团。编剧高城中央戏剧学院博士毕业,现任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导演胡宗琪是一级导演,作品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

  真实感人是话剧《雨花台》在演出中收获最多的评价,这根植于大量的文献资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发动了所有人员,选出20多个最为典型的烈士故事提供给剧组,主创团队多次赴雨花台烈士陵园进行深入调研,从中筛选出了十几个故事作为创作素材。高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度挖掘,很多台词是从烈士的书信、诗抄、发表过的文章等文献资料中挖掘整理出来的,用艺术的形式在舞台上再现,同时配以大量多媒体资料,让戏剧力量和真实力量在舞台上结合并互相推进。遵循艺术规律,借鉴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结构,把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烈士放到同一个时空里,多重叙事并进,矛盾冲突不断,扣人心弦。 话剧《雨花台》演出后,受到了专家和烈士亲属的高度评价。

  2016年4月,由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主办的话剧《雨花台》全国高校巡演正式启动,两年内计划巡演100场。截至目前,《雨花台》已在高校演完100场,相继走进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80余所高校,观众覆盖了近百所高校、部分在宁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2016年11月,话剧《雨花台》为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作了专场演出。

  在高校巡演期间,除演出外,包含大量珍贵历史图片的雨花英烈事迹专题展,以及群众演员选拔、剧本诵读会、师生与主创座谈会、“穿越时空的对话——当代青年给雨花台烈士回信征文”等系列活动同步展开,让学子们重温英烈事迹,感受精神洗礼。在北京大学演出时,演员谢幕6次,全场观众仍不愿离去,纷纷起立鼓掌致敬。

  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常芬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