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0

教育部门出细则控制作业量 家庭作业如何才能真“减负”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钱红艳   2017-11-03 10:51:00

  “陪娃写作业?算了吧,想来想去还是命更重要!”“每次写作业都能吼劈叉!”……最近,“陪娃写作业”成了朋友圈里的热门话题。家长们的各种抱怨,也真实反映出目前中小学生作业负担的确不轻。为此,省教育厅上月发文,要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例如,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家庭笔头作业控制在1小时。但在不少家长和老师看来,这些规定显得有些“不现实”。一位家长抱怨说,其实关于家庭作业减负的相关规定由来已久,但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减负为何比减肥还难”?

  检查背默、批改练习、指导订正,家长天天像打仗

  “从下午4点多放学到9点半睡觉,除了一个小时吃饭,其他时间孩子都在忙作业。”鼓楼区某热门公办小学三年级家长陈女士提起“陪娃写作业”这个话题,说自己有一肚子的“血泪控诉”,“我的任务就是在一旁盯着,写完以后帮他批改,做错的给他讲解,默写的时候给他报字词,背诵的时候一字一句看着……天天如此,孩子被盯得很烦,我也接近崩溃。”

  陈女士说,学校布置的书面作业确实不算太多,但是各种预复习、背诵默写非常耗时。除此以外,老师还时不时暗示家长要给孩子多做一些课外习题,有时候还要抽查,这就逼着家长给孩子加量。而且这些补充习题都需要家长自己批改讲解,“我每个晚上都像在打仗。印象中最多的一天,批改讲解了语数外三门10多份课外练习。孩子做完已经困得不行,我批完还得盯着订正,我自己都讨厌这样的自己,但又没有办法。”

  卜女士的孩子今年二年级。她说:“孩子放学后书面作业可以自己完成,但其他的作业都需要家长配合。比如老师要求每天把孩子背读课文的录音发到群里,这个只能等我回家完成。语文预习作业也很繁琐,要了解生字读音、会写,还要查字典了解意思,各项做下来也得半个到1个小时。在单位忙了一天,回家还得陪娃作业,实在不容易。”

  就连孩子今年刚上小学的张女士也加入了吐槽大军:“这才一年级,我家每天晚上都要写到9点才能睡觉,以后可咋办?”

  面对陪孩子写作业的种种遭遇,不少家长感慨,“孩子上学的年龄,就是爸爸妈妈们下凡历劫的开始。”

  减轻孩子和家长负担,省教育厅再次发文出细规

  家长们不轻松,写作业的孩子们更不轻松,不仅要面对写不完的作业,还要面对父母的“咆哮”。

  “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写作业上辅导班,但是我的成绩还是中上等,我头疼,烦恼,爸爸妈妈还总说我笨,好像把我看得一无是处,一想到这我就泪如雨下……”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如何减轻课业负担,让家长和学生们轻松下来?早在2005年,省教育厅就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作业。2006年出台的《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定》,也要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家庭作业分别不超过1小时、1.5小时、2小时。上月18日,省教育厅再次发文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此次新出台的规定,比之前的更细,包括杜绝耗时长、动手难做、材料难找、过程繁杂的作业,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试卷中不得出现奥赛题等。规定还重申了各年级的作业量,同时要求严控在校统一教学时间,例如,小学到校在8点以后,在校时间不超6小时;初中到校控制在7点40以后,在校不超7小时。

  一纸文件难减负,社会、学校、家长需通力合作

  时隔10多年再次下发减负意见,此次能否真正给中小学生减负?对此,家长、老师们都不太看好。

  “完全不布置书面作业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儿子是特别不自觉的小孩,如果没有书面作业,完全放任,那就毁了。”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顾女士说,“其实一、二年级最磨人的是软性作业,这种作业老师要求家长配合,太耗精力。”

  “校外培训机构铺天盖地,校内作业减少就意味着课外作业增加,想要孩子减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四年级学生家长马女士认为,“真正要规范的不是校内作业,而是如何将孩子的校外负担降下来。”

  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一年级数学老师说,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布置家庭作业,意味着练习只能放在课内,“对于一些写作业速度比较慢的孩子,课上完成不了就得带到家里,这究竟算课内作业还是家庭作业?”再者,每个孩子学习效率不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1小时的作业”究竟是多少,也是件难事。

  一位小学二年级班主任直言:“不布置书面作业不现实。拿语文来说,你以为课堂上读两遍写一遍,孩子就能深刻记在脑海里、考试就不会错、作文就可以运用自如?这不太可能。而且按照教育部门早上8点后才到校的规定,孩子到校就该上课了,课文和古诗词什么时候背?课文朗诵什么时候进行?如果回到家里家长再不督促背诵,哪里还谈得上学习效果。”

  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曙虹说,“减负”不是“无负”,需要减掉的应是“超标”和“超量”的课业任务。在“减负”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教”的水平和“学”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腾出时间带领学生关注课本以外的广阔世界,拥抱自然,接触社会。因此,“减负”不能是学生“一个人的狂欢”,也不是教育部门的一纸文件,而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做好。

  本报记者 钱红艳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