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眼里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大学生眼里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接好地气,才能凝聚人气
“不断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让思政课堂‘活’起来、‘立’起来,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大学生心里。”这是不久前结束的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全员培训班传递的强信号。大学生作为思政课“需求侧”,对“供给侧”有何看法和期待?记者就此采访了多所高校的大学生。
最喜欢“接地气”的思政课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
“我很喜欢古梦雪老师讲授的‘毛概课’。”谢慧媛是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她感言,古老师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经常会理论联系实际。说到一些著名人物的时候,老师还会罗列人物的“关系谱”,讲一些他们的轶事。看得出来,老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老师也很注重互动,作业做得好的同学会被要求上台讲作业,还会让学生们自由分组,给不同小组布置不同的作业,以便下次有更多交流。”谢慧媛认为,老师的备课情况、授课形式决定着思政课能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喜爱。
梁咪咪是扬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一学生,她表示非常喜欢中国近代史老师曹俊讲的课:“曹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内容从不局限于书本。近代史更多的是历史的呈现,曹老师会讲许多历史小故事,这会让我们对历史事件记得更牢。”
不喜欢照本宣科空洞说教
“思政老师上课挺认真的,但照读课件,说教味浓,脱离实际,让人感到枯燥。”陈一苇是扬州某高校研一学生,谈及学校的思政课,她的表情有些无奈,“我不太喜欢思政课,老师授课内容刻板、形式单一,尽管怀着认真听讲的心,但听课过程中我还是会不停地走神。”
杨雪是南京一所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研一学生,说起上思政课情况,她苦着脸说,自己高中学的是理科,缺少历史政治方面的功底,而大学思政课老师上课又是泛泛而谈。“就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来说,理论性很强,但老师的课件完全就是书本的浓缩版。我真的听不懂,所以考试复习期间全靠死记硬背。”
“老师上课纯讲课件,案例少而且陈旧,真的是很枯燥,要不是对‘思修课’感兴趣,根本听不下去。”连云港某高校新闻专业大三学生吴浩匀直言,“思修课”老师不仅课讲得不生动,方言还很重,作为一个来自外地的学生,感觉每次上课都很煎熬。
思政老师不能只当知识“搬运者”
如何改进思政课教学,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记者随机采访的大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课堂互动性、丰富教学案例”等方面多下功夫。
“我认为高校思政课的问题在于偏向应试教育,不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郭茜是南京某高校新闻学专业研一学生,谈及高校思政课教学改进问题,她表示注重实践教学很重要,“唯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所学内容,使思政课教学真正产生效果。”
“思政老师应该立足当下,积极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研的顾彬认为,当下不少大学生过度拜金,热衷于享乐,抗压能力差,过分注重小我,缺乏家国意识。“所以,我觉得思政老师除了教好书本知识外,更应该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思政老师应该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突破课件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关注的一些时事热点问题,给出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引导。”
采访过程中,多位学生表示思政课老师不应只是知识的“搬运者”,而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思政课老师需要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授课模式,注重课堂互动,丰富更新教学案例,让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思辨能力。
本报实习生 严娇 张骏懿
本报记者 蒋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