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科教文体 > 正文

0

新学期开始 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启用部编新教材

新教材给教学带来哪些新挑战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钱红艳 实习生 朱金东   2017-08-30 10:23:00

  新学期开始,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将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启用,引来众多关注。记者了解到,此前南京市小学各学科基本使用苏教版教材,而初中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3门学科,南京市所有的初中从去年开始已经启用新教材。部编教材和苏教版教材有何不同,会给教学带来怎样的挑战?记者昨天采访了南京教育界人士。

  语文: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小学先识字再学拼音

  变化

  和此前南京市使用的苏教版语文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古诗量诵读篇目增多。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9篇,中学语文古诗文选篇达到132篇,体裁也很多样,从《诗经》到清人诗作,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呈现。另外,教材大量编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如《纸的发明》《中国石拱桥》等,赞颂古代劳动人民智慧;《邓稼先》《黄河颂》等,弘扬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的中华传统美德。

  同时,新教材还增设了传统文化专题栏目。如小学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初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

  和苏教版相比,新教材小学阶段识字量有所减少,强调多认少写,一年级先学汉字再学拼音,将拼音的作用弱化,通过先让孩子学习“天地人”、“你我他”等一些常用字之后,再进行13个课时的汉语拼音系统学习,拼音的篇幅也从苏教版的15课缩短为部编版的13课。

  挑战

  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语文老师解月悦说:“从新教材看,一年级古诗量诵读篇目增多,并且把一些经典的古诗放在了课内阅读而不是课外进行,以往的苏教版教材对于古诗这一块几乎是没有涉及的。但对于小学一年级,古诗不重在理解,只重在诵读,所以老师不会过多地讲解诗词歌赋的内涵,只要求小朋友读准音,了解大概内容是什么就可以,应该不会有太多压力。”

  虽然识字量减少,但对于老师来说教学并不轻松。“一年级识字的第一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但这简单的6个字依旧要上满一整节课,所以老师就要重在分析字理,让孩子能够追根溯源,通过形象、有趣的方式理解汉字。这对老师来说,挑战更大。”解月悦说。

  南京市一位资深初中语文老师则认为,新教材在教读、课外阅读篇目之外,特别强调自读篇目,每个单元都有一两篇。“自读篇目对学生老师都是挑战,有的老师认为自读就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放任自流,有的则当教读篇目一样教,还有的会无从下手。”这位老师说,“从一年来新教材使用情况看,初中语文新教材自读篇目在鼓励学生自己读的基础上,老师应该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提问、小组交流等形式,对文章有更多的理解和把握。”

  历史: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海洋意识教育

  变化

  新编历史教材注重加强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教育,以史实为依托,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比如教科书上的地图,从秦统一的疆域图上就专门用小图标出南海,自由阅读的板块专门讲述了南海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

  另外,新教材强调红色革命教育。在八年级教材中,明确“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将8年抗战改成14年抗战,强调了“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

  挑战

  南京市一位初中历史学科带头人介绍,部编版的历史教材南京已经使用了一年。从实践来看,部编版教材相比原教材阅读量较大,如果老师按照以往“我说你听”的形式,教学进度肯定完成不了。“新教材体现了育人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化,要求老师不光是把教材作为教学的课本,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读本。学生已经知道、了解或者能够通过课外渠道去了解的内容,老师就不一定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讲。这也要求学生发挥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潜移默化地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要求。”

  道德与法治:小学、初中都设《法治》专册

  变化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2011年,国家小学、初中课标修订过程中,就已经对法治教育内容做了一定程度的重视,2016年7月,国家又出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可以说,这次《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主要依据课标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大纲》中,对小学、初中法治教育内容做了重新梳理,增加了许多相关内容,如宪法、民法、刑法、程序法等,新教材里有很多体现和要求。特别是在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专门设置了《法治》专册,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教育。

  挑战

  东山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周智宁认为,从教材的编写结构可以看出,该学科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分享,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告知对错。这对老师的学识、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开展探究与分享、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与分享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解答学生在探究与分享中提出的问题,对老师来说都是挑战,“适应教材变化,关心学生核心素质培养,不断学习提升很重要”。

  本报记者 钱红艳 本报实习生 朱金东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