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 传统文化读物受南京读者追捧
综艺节目里的“清流”在图书界延伸。记者在大众书局看到,除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文字版图书外,还有多种优秀传统文化读物被放在一个专门的区域,《论语》《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千字文》等,都让不少大读者小读者在这里驻足。而南京一位出版社的编辑也告诉记者,全国500多家出版社、15万余种精品图书今年齐聚上海书展,而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这场文化盛宴的主菜。
除了数量多以外,记者发现,如今市面上的传统文化读物也提供了更多的角度,积极探索着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表达”方式。
比如,为青少年读者提供的基础人文选本《人之初:现代蒙学46课》,这本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王尚文、郭初阳、颜炼军编著的图书是按青少年成长相关的46个关键词,如亲情、感恩、理想、挫折等选材组合。每课基本上由“经典论述”“一个故事”“一个诗”3部分组成,诸子百家的典籍和外国名人格言并列。
而“行走类”图书也日渐受宠,一百多年后,在法国追寻李鸿章1896年在巴黎的足迹,究竟有怎样的感受?作家、翻译家边芹就撰写了《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这本书。记者翻看后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不是解读中国,而是想透过李鸿章的西游,让读者感受十九世纪工业文明与古老农业文明在一个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都市的碰撞,让阅读者更身临其境。
困惑:海量的信息家长如何取舍?
许女士正在新街口新华书店为马上开学二年级的孩子挑选传统文化书籍。
她告诉记者,看新闻上说,今年9月起,全国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将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新教材传统文化篇目增加,其中小学古诗文增加八成。“据说,孩子班上有同学从小就背《三字经》《千字文》等,过去我们家在这方面的阅读上不太重视,现在想着赶紧要补上这一课。”听上去买书的目的有功利的成分,但是许女士也坦言,《中国诗词大会》这些节目的播出,她自己对传统文化阅读也有了根本上的改观。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没有公认的好办法,她也有自己的困惑。比如这次买书前,她询问了很多朋友,有人主张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古代蒙学读本,也有人认为这些书的内容有时代的局限。她是既怕大部头的传统文化读物孩子看不懂,又怕那些花里胡哨的简易版本不够正规。
另外,书买回去了,孩子能否读得进去?读了又有什么好处?看《中国诗词大会》就行了,还有必要买书吗?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困惑并不仅仅出现在许女士一个身上。
张先生表示,儿子开学就上六年级了,假期里老师推荐阅读《中国诗词大会》。书的内容是按电视里出现的题目一条条来的,每条后面加上当时嘉宾和主持人的点评。孩子一个人看不下去,又怕开学期初测试会考,没办法他就采用了电视里的做法,每人手里拿一个积木当按钮,看一题过一题,和孩子按按钮抢答,才算把这本书啃完了。以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培养兴趣是第一步。
专家:传统文化会让我们记住自己是谁
香港导演唐季礼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作家出版社近日推出了唐季礼的自传体新书《幸福的挑战者——唐季礼》,分享入行38年来经历。武行出身的他最初学武就是因为字写得好被师父看中。“历史上,岳飞、林则徐、颜真卿这些将军都写得一手好字”,唐季礼认为书法可以练一个人的耐心、修养和专注力。虽然他中文只念到初中水平,但在加拿大念书期间他却自学读了国学,没事就抄中国古诗词,“国学里面真的有很多精髓,我在这本书里也运用了一些出自其中的话。曾国藩的那句‘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对我影响很大,我不喜欢宣传,因为货不对版反而会让读者失望”。
对于在综艺节目里和书本上学传统文化的区别,作家王蒙称,无论新媒体多么发达,都无法替代对平面媒体的阅读。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思维可以空前紧张起来,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读书的节奏、方法是个人的,电视只能思维跟着走,但书可以反复读,但每个人读书收获的东西都不一样。学术成就,只是告诉大家、社会、人应该怎么做。
中国教育专家吴传胜认为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应该避免走进误区,比如只把传统文化当成纯粹的知识技巧,忽略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根本精神。另外,不要什么都跟道德挂钩,忽略中国文化从形式到内容的美质与魅力,致使传统文化教育变得十分枯燥乏味。
而谈到传统阅读的功能,南京著名文化名人郦波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生活中难免摇摆、慌乱,此时,不忘初心自能坚定,传统文化会让我们记住自己是谁。
曾有人在淘宝上搜各地的特产,输入“江苏”后销量第一的竟然是教辅书《江苏密卷》,让这位网友感叹“江苏人民心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学习”。开学在即,记者利用双休日走访了南京的多家书店,发现一方面是追寻现实生活中的“诗与远方”,另一方面是应对语文教材的改革,传统文化读物越来越受南京读者追捧。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陈洁